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讓兩岸邁入“解決實際問題”的循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1 08:48:20  


  中評社台北5月11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距離就任滿周年的前夕,儘管輪廓還不是非常清晰,但馬英九有關兩岸政策的理念與作為,已經與綠營執政年代的差別越來越大,這種差別不僅僅是表現在通航、觀光、金融、文教等的鬆綁與開放上,更關鍵的還是政策背後的整個思維邏輯全都變了。檢視馬英九從四月以來的幾次公開發言,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論述修辭中存在著兩個主軸,一個是“地理重於歷史”,一個是“經濟先於政治”,初乍看這兩組主軸其實並無任何出奇新穎之處,但若是放在過去幾十年兩岸關係史的脈絡上看,讓人可以想像的空間,就非常大了。 

  社論說,所謂“地理重於歷史”,強調的重點是台灣的“地理位置”,而不復再是它的歷史糾葛。即是希望能善用台灣東邊的美國,北邊的日本,西邊的大陸與南邊的東協等世界前五大的幾個經濟體,讓台灣成為串聯這些經濟區的樞紐中心。很坦白的說,這其實算不上什麼新思維,李登輝年代所謂“亞太營運中心”的規劃,陳水扁年代曾倡議的“全球運籌中心”構想,所設想的基礎不就是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嗎?既然這根本不是什麼“新發現”,為什麼過去十數年間不論提出多少“XX中心”的構想,都只能停留在口號的階段呢?關鍵就在歷史思維的糾葛。 

  過往很長的一段期間,歷史記憶其實持續著糾纏著兩岸之間與台灣內部,無數的矛盾與張力阻擋了正常的互動與對話,造成兩岸關係一直未能完全邁入後冷戰與後內戰的階段,同樣的也因為執著歷史悲情,讓台灣社會內部一直未曾完全擺脫後威權與後殖民的心靈。這一點從日本駐台代表齊藤正樹一席“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發言,立即引發各方反應與猜忌即可見一班。誰都知道齊藤這番發言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無限上綱的牽扯下去,絕對可以引發很大的後續政治效應,但馬政府選擇立即而主動的降溫,讓爭議迅速落幕,如果不是因為“地理重於歷史”的思維引導,還可以做的政治文章其實非常多。 

  而如果期待“地理”凌駕“歷史”的思維能夠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用,當然就必須再配合“經濟先於政治”的思維邏輯。馬英九最近的幾次公開發言曾一再強調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只會處理兩岸的經濟議題。畢竟僅就當下兩岸經濟議題所涉層面,不論是簽訂涉及金融互動的MOU,或是更廣泛經濟合作的ECFA,其實都相當繁雜難解,操作上根本急不來,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協商溝通,也需要各自逐步建立相關的配套機制。或許也因為這樣,馬英九才會對新加坡媒體說假如他在二○一二年獲得連任,才會讓兩岸協商“不排除觸及”政治議題。這一點或許也可以說明,何以迄今為止馬英九都未針對政治意涵甚高的“胡六點”,做出任何高規格的回應。 

  社論續指出,“先經濟後政治”的提法,同樣未予人新奇或創意之感,但卻是處理兩岸問題相當重要的翻轉。在政治思維全面凌駕經濟思維的年代,兩岸關係一直沉溺擴大對立的“議題操作”上,而非落實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上。當兩岸間只存在爭議性議題的炒作,那麼兩岸關係當然也就只能陷入敵對與衝突的惡性循環,台灣內部同樣也就永遠擺脫不了彼此猜忌與詆毀的深淵,過去幾年台灣持續陷入的兩岸僵持與朝野對立,其實就是最鮮明的寫照。 

  一旦經濟思維先於政治操作,兩岸關係也就不再是政客操弄的工具,而是尋求解決一樁樁、一件件實際問題的平台。換言之,台灣不再藉由操作類如公投、制憲、“建國”等政治議題去激化兩岸衝突與朝野對立,而是務實的針對兩岸航運、觀光、投資、學歷認證等課題進行協商,這個過程只會有理性的利益算計,不會再有負面情緒的渲染與撩撥。更重要的是,它將讓那些惟恐天下不亂的政客們從舞台上撤出,讓更多有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專業人士有機會登場表現。 

  當然,沒有人會笨到主張只要“地理重於歷史”,所有的歷史糾葛就可擺在一旁,更不會因為有了“經濟先於政治”的前提,就可以刻意忽略政治因素的干擾,許多問題確實不容易切割,但領導者政治智慧的發揮,不正就是該表現在這些層面上!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