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全球“與中國合作”共禦金融危機呼聲漸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3 15:49:58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美中必須攜手並進。”美國國務院前副國務卿魯本.傑弗里11日在上海說,在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的背景下,“與中國合作”相當必要。 

  新華社報道,5月中旬,在中國的現代化大都市上海,上海論壇、陸家嘴論壇等多個面向國際的智庫型會議正相繼登場。觀察家發現,比照往屆論壇,今年的與會者更關注本國、本地區與中國之間的雙邊及多邊關係前景。“與中國合作”的呼聲,在一些領域逐漸高漲起來。 

  卸任後首次以民間身份訪華的魯本.傑弗里在上海論壇上預測,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中雙邊關係的持續改善,能夠帶來更高層次的全球經濟增長,更多的跨國合作。他直言,美中雙方都必須承認相互間的依賴性。 

  德國聯邦議院德中議員小組主席普弗盧克表示,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德關係是和諧的,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他說,中德一定都能克服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兩國關係也將不斷發展。 

  東盟前秘書長王景榮分析,下一階段東盟將利用與中國等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來加強區域性的多邊貿易往來,這將是東盟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在這一波“與中國合作”的呼聲中,不僅局限于多邊政治和經貿領域,跨國製造業的動向亦受到關注。前不久在此間落幕的“2009上海車展”就被媒體認為是“世界探測中國經濟的一支‘溫度計’”。 

  “如何在國際上尋找合作的契機,提升國際競爭力,是中國汽車業應該要做的一件事。”上汽集團總裁胡茂元說。 

  細心者發現,儘管近階段全球汽車業不景氣,但美國通用與上汽合作的上海金橋基地正韜光養晦,期待借“危”中之“機”在中國國內市場結出新果。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分析,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際合作機遇,存在於不同領域,不容忽視的還有共同應對氣候變暖,確保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以及共同預防和減少公共災害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中國合作”的輿論“熱風”中,也夾雜著外界對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後,其國際職責是否隨之增加的關注。 

  “我們現在不會要求中國對其他更貧窮的國家提供資助。”日本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小手川大助在上海論壇上表示。同時他也指出,若有朝一日中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希望中國為全球各地更貧窮的國家提供一些資助。 

  王景榮建議,中國目前不僅要將投資目光放在發達國家,也應當關注周邊的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周邊國家進行一些資產投資,同樣可以獲得一些回報。 

  對於中國經濟的現狀,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日前在上海表示,中國國民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形勢比預料要好”。 

  不過,來自中國專家的相關分析也有謹慎的一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中國整體的財政狀況是良好的,這是實現經濟回暖的信心保障,但外界也應當注意到,中國依然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包括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項俊波認為,中國需提前謀劃“後危機時代”的發展路徑,把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各項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化解危機。 

  站在美國的角度,傑弗里提醒,美國必須要記住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他認為,可以期待這個具有五千年曆史、曾創造諸多輝煌的古國,再次通過技術創新去改變“遊戲規則”,並對今天的全球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但同時他說:“這需要採取長遠的眼光看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