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麥禮謙逝世 美國華人歷史研究呼喚新生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8 10:25:14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華裔歷史學家麥禮謙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5月21日與世長辭,使得美國華人歷史研究領域痛失一位學術泰鬥,美國乃至全球華人歷史研究的天空因一顆巨星隕落而黯然失色。美國《僑報》27日為此發表評論文章說,華人華僑的歷史在繼續,華人華僑歷史的研究也必須繼續,這個獨特的歷史天空正呼喚更多後來者,繼承麥禮謙先生未竟的遺志,點亮美國華人華僑歷史研究的天空更加星光燦爛,更加深邃浩瀚。

  文章摘錄如下:

  據中國僑網報道,由工科轉入文史研究,麥禮謙先生自學成才,大器晚成,終於成為美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麥先生以一個歷史學家經世致用的人文情懷,和孜孜不倦的學術鑽研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并得益於他自小學習中、英兩種語言文字,獲得對東西方文化的雙重認識,在美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領域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水准。他半世紀來的研究與努力幾乎涉及到美國華僑華人歷史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角落。從華僑的移民形式、生存狀態,歷史上經受迫害、歧視的遭遇,美國早期開發西部鐵路的華工群體,華埠(唐人街)的形成變遷,移民會館社團體系的發展,到華人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奮爭,中國政治變革對美國華人的影響,華人知識分子群體的成長、華文教育發展,華文報業發端及沿革,等等,都成為他關注、研究、寫作的焦點。材料掌握之豐富,洞察史料之精准,剖析歷史與現實之眼光,史海鈎沉,真知灼見,幾乎獨步無雙。 

  身為第一位用中、英兩種文字編寫和教授美國華人歷史的“空前絕後的歷史學家”,麥禮謙的成就既豐富擴充了華人歷史研究的寶藏,點亮了華人歷史研究的天空,也反襯出當前美國乃至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研究領域的不足,反襯出這個歷史研究的星空還不够璀璨閃亮,亟需更多的星球流串閃爍,互相輝映。 

  首先,投入華人華僑歷史研究領域的研究者,整體觀之還是稀少單薄,尚不足以形成集結研究的群體優勢;能够通曉中、英(或其他外文)兩種文字以上的研究者更加稀缺。

  其次,華人華僑歷史研究領域本身體系尚不完整,還需要更多卓有成效的學者繼續奠基、推動并完善為一門成熟的學科。

  再次,華人華僑歷史研究的定位、觀念、方法都需要更新、變革,以求納入全球視野下的社會學、民族學、文化學的範疇。

  麥禮謙先生生前強調過一個觀點,即在美華人是美國人民的一部分,華人的問題就是美國的問題,他們的鬥爭也是蛻變中的美國社會和人民的共同鬥爭。這正是他從事美國華僑華人史的基本出發點。離開這個基點,華人研究將形同自我剝離生存的社會基礎,將淪為弱勢單一的部落群體簡史,在整體社會學民族學研究的天空,也只可能成為一顆微光慘淡瞬即熄滅的流星。

  往者已逝,來者可追。美國乃至全球的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有必要朝構建地球村範疇的華僑華人學科的方向努力,諸如學術意識與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載體的特殊性、研究目標和終極意義、世界民族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華僑華人研究學科化建設的社會學意識與範疇,等等,都應該是思考、拓展的方向和學術研究落腳點;而如何加強華人華僑經濟發展史和科技文化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也順理成章成為切合歷史現實的新課題。

  麥禮謙先生的逝世,也警醒世人,本來就屬於“冷門”的美國華人華僑歷史研究已面臨研究人員高齡化、後繼乏人的境地,需要重視培養新生力量。而引導推動華人華僑在美國的下一代,了解學習中文,培養他們熟悉先輩移民歷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培育他們博大的人文情懷和歷史責任感,將是扶植未來新生代華人華僑歷史研究者的契機。另一方面,日益成長發展的美國華人社團、華人(中文)學校和華文媒體,是華人華僑在海外生存、發展并傳承傳統的不同形態平台,也同時書寫了并繼續書寫著華人華僑的歷史,整合與凝聚所有華人社會的資源,立足美國社會及龐大的博物館圖書館等學術機構體系,承先啓後打造培養新生代華人歷史研究學者的溫床,應該是充滿希望的使命與期待的轉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