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專家研究閩台對渡文化 強調齊心協力弘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9 16:12:36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閩台對渡文化論壇”29日在福建石獅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多名文化學者針對閩台對渡文化進行了探討。兩岸專家提出,閩台兩岸在對渡文化的沿襲和保護方面各有優勢,對渡文化的弘揚發展有賴於海峽兩岸的齊心協力。

  新華社報道,台灣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陳仕賢指出,200多年前,清政府開放石獅蚶江作為對台貿易港口,帶動大批福建先民遷徙至台灣鹿港,極大地推動了鹿港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鹿港、蚶江是閩台兩地海上直線距離最近的兩個港口,兩地人民自古以來就在這片海域上乘船往來。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政府在石獅蚶江設立了蚶江海防官署,統轄當時泉州一府五縣的對台貿易,成為大陸對台通商的中心港口。

  現在石獅蚶江仍保存一塊清嘉慶年間的“對渡碑”,碑上刻有“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

  蚶江、鹿港間長期經貿往來衍生了一系列的對渡民俗,如海上潑水、迎龍王、送王爺船等民俗文化在兩地共同流傳至今,成為閩台經濟文化交流的寶貴遺產。

  陳仕賢提出,鹿港有施、黃、許三大姓氏,其中大部分人祖籍地都在福建晉江、石獅等地。以致今天不斷有鹿港人士到福建尋根謁祖,催熱了兩地旅遊觀光業。例如石獅蚶江舉辦的“閩台對渡文化節”和“閩台對渡文化論壇”,已成為推動對渡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極佳平台。

  台灣民間信仰興盛,其中有大量宗教信仰也源自大陸。陳仕賢說,僅在鹿港,目前就保留有60多座各式廟宇,通過廟宇制式、雕塑、題刻、碑文等文化遺跡和史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出大陸先民遷徙台灣的歷史軌跡,研究兩岸宗教信仰的淵源演進。

  在論壇期間,石獅市博物館與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還締結成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協定加強學術合作,努力實現資源共享,為不斷拓展兩岸宗親文化交流做出最大努力。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告訴記者,石獅市博物館擁有500多部珍貴的族譜和文物,經過研究,其中大多與台灣宗族資料具有關聯性。“這些都是研究兩岸關係,特別是對渡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台灣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蔡雨亭出席論壇時表示,加強對渡文化的追溯、保護,有利於增進閩台同胞的往來溝通,對閩台民眾了解兩岸深層次的文化淵源,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