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論:馬英九復位“中華民國”在台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31 00:31:56  


 
  此時,從政治代表性來看,台灣島內的政權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它雖然仍被稱作“中華民國”,但是,台灣與大陸的政治關係基本上已被李登輝切割殆盡。因此,李登輝時期的“去中國化”可以概括為: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框架下“去大陸化”,是為隱性的“去中國化”。

  2000年,陳水扁接過政權後,也接過李登輝沒有完成的“去中國化”事業。陳水扁任內的“去中國化”舉動,如正名、制憲、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去蔣化、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而不是此前的“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等等,都旨在掀去那個早已殘破不堪的“中華民國”的外殼。他搞過諸如將“中華郵政”改名為“台灣郵政”之類的正名活動,實際上,他最終想做的是將“中華民國”正名為“台灣共和國”。因此,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可以概括為“去“中華民國”化”。

  陳水扁曾把自己與李登輝的關係比作約書亞與摩西,對二人“台獨”使命的一脈相承,可謂心領神會。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從“去大陸化”到“去“中華民國”化”,兩個階段前後銜接,一脈相承。若待“去“中華民國”化”的過程完成,“台獨”便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陳水扁的正名、制憲、入聯,都未能得逞。不過,經過李扁二十年的折騰,“中華民國”的政治框架早已殘存不堪。就拿“中華民國”憲法來說,它仍是“中華民國”用以表明自己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據,但是,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的七次修憲,其中的重要內容如國民大會、“總統”、行政、立法、司法、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地方制度、憲法之施行及修改等章節,都已改得面目全非。
 
  “去中國化”雖然未能最終揭去“中華民國”這個外殼,但是,馬英九的施政卻已受到極大的干擾。馬英九就任後,將兩岸關係描述為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卻被民進黨攻擊為“自我矮化”。雖然馬英九一再辯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在主權問題上一寸也沒有退讓,但是,他的那些旨在緩和與發展兩岸關係的政策主張,無一不被民進黨帖上“賣台”、“傾中”、“去主權化”之類政治標簽。這些政策何以會被拔高到“去主權化”呢?其根本原因在於,經過從“去大陸化”到“去中華民國化”的折騰,民進黨所說的主權,是指台灣的主權,而不是馬英九所說的“一中各表”中的“中華民國”的主權。現在,台灣島內處理兩岸問題的政治基礎比90年代初要惡化得多,根源便是“去中國化”。

  看來,馬英九認識到了,要想如他就職演說中所闡述的,“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沿著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啟的兩岸協商之路順利地走下去,實現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他必須重建島內處理兩岸問題的政治基礎。重建之路,便是逆著“去中國化”的路徑完成一次在國家認同上的拔亂反正。第一步便是對“去中華民國化”的拔亂反正,將島內政權的政治定位扭回到“中華民國在台灣”上來。

  在四月的那一系列紀念活動中,馬英九藉由對蔣經國這個被公認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政治人物的紀念,強調“中華民國”對台灣的貢獻,而不是亟欲去之而後快的歷史包袱;他將兩岸問題的根源重新定位為“內戰”,是要將兩岸問題重新拉回到“一個中國”的框架之內來;闡發中(華民國)日和平條約所確認的日本將台灣和澎湖列島的主權移轉給“中華民國”,則是為了破解“台灣地位未定論”,眾所周知,“台灣地位未定論”是“台獨”的重要理論基礎。

  如果我們看清台灣島內近二十年來政治變遷的脈絡,當能看到馬英九舉辦這些紀念活動,雖然穩勁小心,卻也苦心孤詣。其用意便是推動對“去中華民國化”的拔亂反正,使台灣島內政權的政治定位復位於“中華民國”在台灣。

  馬英九在校正“去中國化”的路上願意走多遠、能夠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但是在目前,從台灣島內的政治環境看,先穩住“中華民國”在台灣,對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說,仍是一個必要的基礎。

  (作者 中國石油大學副教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