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兩個“網絡輿論場”
調研中互聯網專家指出,在涉及公共權力的互聯網輿論中,實際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是各級黨和政府通過權威發布和權威解讀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動釋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網絡輿論場”,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是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等新媒體只是傳播載體;另一種是依靠網民自下而上的“發帖,灌水,加精,置頂”而形成的“民間網絡輿論場”,“草根網民”和論壇版主是這種傳播模式的主體。
麥田等專家認為,目前這兩個輿論場從關注內容到文章寫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實踐中,“官方網絡輿論場”在涉及國家大政方針等重大題材上占據統治地位,而“民間網絡輿論場”在貪污腐敗、貧富差距、行業壟斷、社會保障、城鄉差距等民眾關心的話題上,更容易被網民認可。如何處理好兩個“網絡輿論場”的關係,讓黨和政府的聲音以老百姓更加看得懂、好理解、能接收的方式傳播,成為互聯網時代“網絡護牌”的另一項重點工作。
近年來中央和部分省市領導主動上網與網民互動交流這種形式,網民對此持非常正面的評價態度。心理學專家肖澤萍說,看到領導幹部在線“網聊”,一問一答之間就會讓網友產生“同時存在”的感覺,一下子拉近了決策者和群眾的心理距離,增加了民眾對權力的親切感。此外,許多法律法規和行政決策事先上網徵求意見的做法,也得到網友們的普遍好評。
而對於過去幾年中各地逐漸建立起來的新聞發布制度,雖然能夠第一時間將政府的決策通報給社會,但有些因為發布內容文件化傾向太嚴重,基層群眾又無法互動交流,傳播的效果反而偏弱。現在看來,只有一些針對突發事件和熱點領域的新聞發布,才能最終成為網絡傳播的熱點事件。因此如何完善網絡時代的政府信息新聞發布,仍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王石泉等專家指出,互聯網時代下,每個公職人員都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傳播是政府行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還有許多基層幹部對此認識不清。培訓幹部在互聯網時代中如何主動設置議題,提高政府傳播效果,在當前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