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城市“快馬加鞭”規劃地鐵解決交通“通病”的同時,建造地鐵的資金成了大問題。北京新增的軌道交通項目總投資達450億元;上海200公里軌道交通的初步投資估算為1000億元。面對新型的軌道交通產品,預備“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者開始涉足這一領域,而一些城市也逐步打破投資單一和經營壟斷的局面。如北京選擇地鐵五號線為突破口,公開招商,放開產權;上海地鐵去年8月率先借“殼”上市;為廣州市政府全資擁有的廣州地鐵公司,據稱也將安排上市。顯然,地鐵項目應充分考慮融資和運營的問題,不能單靠政府出資,政府最多投1/3,其他須靠多渠道解決。
更重要的是,如此高熱度的城市地鐵建設潮,需要冷靜地思考與應對。據透露,還有近27個城市可能陸續進場圓“城市軌道建設夢”。而地方上的實際財力如何,環境條件是否允許,實在需要一個科學的評估。有的中西部城市的人口密度並不高,地面交通空間只要好好規劃,其實無須趕時髦,追求所謂的現代城市立體交通方式;有的地下結構複雜,會明顯增加地鐵建設成本,而且缺乏運營管理條件,還是適宜於緩建不建更好。畢竟地鐵經營虧損是普遍現象,是市政補貼大戶,從長遠看,規劃不周會明顯拖延其他方面的建設與發展。
毫無疑問,中國的地鐵建設市場將會更為開放,在廣泛動員和利用包括境外資金在內的社會資金的同時,審慎評估各地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經濟能力,使全國的地鐵建設熱趨向更加健康合理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