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政府民兵(左)持槍指著示威者。 |
駐伊朗中國記者採訪遇困難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伊朗記者羅來安17日表示,伊朗政府確實已經給各國記者發出了通知,要求他們不要採訪“未經許可”的遊行,否則相機會被沒收,記者證會被吊銷。
羅來安對記者介紹,“這個禁令一出,新聞來源肯定受到影響,採訪比較困難。”但他說,內賈德支持者16日的集會獲得了政府許可,可以去採訪;但是穆薩維等改革派支持者的集會通常不會獲得許可,如果去採訪的話就會“遇到麻煩”。
電話那頭的羅來安對伊朗政府這一規定表示無奈。“目前只能看伊朗政府的電視,不過裡面的消息也不怎麼報道改革派的情況。而最近上網人多,網速也很慢,手機信號很不穩定,短信在13日左右就被屏蔽了。”
街頭抗議恐將持續
無論重新計票的結果如何,社會分裂消弭難度大。大選後的政治僵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伊朗普選政治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欠缺火候”。
在大選尚在進行時,伊朗政府首次引入候選辯論這一新形式,但是辯論過程中卻有不少“不正常現象”。比如內賈德成功挑起“腐敗辯論”,卻在沒有拿出確鑿事實的情況下,點名批評對手。
通常,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攻擊競選對手,很容易授人以柄,不利選情。而伊朗媒體事後的民調卻顯示,內賈德“無端攻擊”贏得超過半數選民的支持。
而選舉後的爭論和暴力也折射出伊朗普選政治諸多問題。比如獨立選舉監督員的缺失、選票統計過快、部分網絡被屏蔽、民眾上街引發騷亂、兩派互不寬容等。從目前的局勢發展看,無論重新計票的結果如何,街頭運動很難消弭,伊朗社會的裂痕也將難以短期彌合。
如果憲法監護委員會確認內賈德依然獲勝,穆薩維的支持者不會善罷甘休;如果憲法監護委員會推翻之前的結果,內賈德一派勢必大規模走上街頭。伊朗未來政治發展可能面臨“街頭民主”的嚴峻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