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大陸涉外涉僑對台政策正微妙調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24 12:00:08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澳門《新華澳報》24日發表富權的文章說,大陸台辦主任王毅目前正在美國訪問,主要是與旅美華僑座談,而且還是與“兩岸僑胞代表”座談。種種跡象顯示出,大陸涉外涉僑對台工作政策正微妙調適。 
  
  文章說,大陸台辦主任王毅目前正在美國訪問。這是王毅自去年六月上任以來,首次訪問美國。在此之前,其前任陳雲林也曾多次訪美,但主要任務是在發生“台海危機”和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法》時,向美方交涉臺灣問題,解釋中國政府的立場等。而王毅今次的訪美,則主要是與旅美華僑座談,而且還是與“兩岸僑胞代表”座談。 
  
  此顯示,北京的涉美涉外對台工作,及國台辦下屬港澳海外涉台事務局的主要職能,已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好轉及朝向和平發展,正進行著微妙的調整。一方面,由於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纛之下所發表的幾個涉台談話,已經發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及馬英九上臺後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和降低台海緊張情勢,並在對外關係上推動“活路外交”的新思維,恢復台美互信和對話,以及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嚴格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三個“中美聯合公報”,強烈主張兩岸和平解決歧見,而致使“大兩岸”(太平洋兩岸之間的中美兩國)及“小兩岸”(臺灣海峽兩岸之間的大陸與臺灣地區)的關係,都得到空前的緩和,中美兩國與臺灣地區的“三角”關係呈現了“三贏”態勢。 
 
  因此,王毅也就無須像其前任陳雲林那樣,就臺灣局勢尤其是與美方作為攸關的問題去與白宮交涉。由此,北京涉美對台工作的方向,轉到了團結在美國的華人華僑方面,並把此工作的觸角伸及了親台僑團。兩岸僑胞“求同存異”的態勢,已經基本形成。 
  
  另一方面,隨著“胡連會”、“胡吳會”的接連進行,以及“國共論壇”的接連舉辦,包括旅美華僑在內的全球“泛紅”、“泛藍”兩大派僑胞,放棄了過去國共內戰殘餘的對立心態,攜手共同反對“台獨”,已經先後舉辦了多次全球性的“反獨促統”大會。 
  
  文章說,馬英九就職後,兩岸僑團互利合作的發展趨勢更熱更猛。月前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訪問臺灣,與臺灣僑聯簽署了加強合作交流協議,期能推動兩會的交流與合作,共謀海外華僑華人、兩岸歸僑及僑眷的權益和福祉,以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兩岸僑團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透過王毅這次訪問,進一步走到“聚同化異”的新起點,聚合起兩岸僑胞毅力于和平統一與振興中華的大同,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心結和歧見,以彙集起共同的意志和力量,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 
  
  王毅的“聚同化異”之說,看來是正面地回應了馬英九的“僑務休兵”呼籲,但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僑務休兵”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實際上,馬英九所呼籲的“僑務休兵”,針對的是兩岸的僑務機構當年為了爭奪海外華僑社團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曾經互挖牆腳,就像當年兩岸的“外交大戰”那樣。但在陳水扁在任八年,大搞“台獨”分裂活動之下,海外許多原本既“反共”更“反獨”的藍色僑社,認為應以“反台獨”為優先,在現階段“反台獨”比“反共”更重要,於是紛紛改掛五星紅旗,並積極參與由“紅色僑社”舉辦的“反獨促統”大會,及由兩岸僑聯合辦的僑聯論壇。 
  
  文章說,在陳水扁當政時的大搞“台獨”分裂活動之際,“泛藍”僑社紛紛“易幟”,並不為奇。但在馬英九上臺後,卻顯得過猶不及,有傷兩岸僑胞感情。為此,臺灣僑聯曾向北京發出呼籲。馬英九更是希望兩岸能像“外交休兵”那樣,在僑務領域也能“休兵”。 
  
  馬英九的“僑務休兵”呼籲,北京接收到了。王毅這次就趁赴美訪問,與兩岸僑社座談的機會,提出了“聚同化異”的概念。他指出,來自海峽兩岸的僑胞,應該以全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在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大框架下,超越分歧,避免內耗,團結互助,共創未來。 
  
  如何實現這一前景,筆者認為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兩岸僑胞之間的“同”表現在哪里?一是共同的民族;二是共同的文化;三是共同的家園;四是共同的目標。誠然,出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因素,兩岸雙方尚存在不少分歧,今後也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新的矛盾和問題,但在民族大義面前,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們之間的“同”,重視我們之間的“同”,增強和擴大我們之間的“同”。 
  
  換句話說,我們不僅要做到“求同存異”,更要爭取“聚同化異”。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聚合起兩岸僑胞致力於和平統一與振興中華的大同,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心結和歧見。聚大同,不僅可以化小異,還可以化大異。聚大同,我們才能彙集起共同的意志和力量。 
  
  王毅的這番話,指出了解決兩岸在海外華僑華人長期存在的矛盾的良策。不僅兩岸的僑團要去做,兩岸涉及僑務的政府機構也應該去努力做,而且還要更一步擴大“求同存異”以至“聚同化異”的範疇。這是因為,兩岸僑社不單是有“泛紅”僑社和“泛藍”僑社,還有“泛綠”僑社。 
  
  文章說,用陳水扁時代臺灣“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的話來說,就是“新僑”、“台僑”。這些人長期支持“台獨”,支持民進黨,不但與“泛紅”僑社存在著很深的隔閡,而且即使是與同樣來自臺灣地區的“泛藍”僑社,也是格格不入,老死不相往來。對他們,雖說難以“聚同化異”,但至少也應“求同存異”。至少,他們還是漢人,也使用漢字,有這個“同”,就應可設法求“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