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工資統計制度備受民衆質疑。 |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4日載文《統計數據是替党還是替老百姓說話?》,摘要如下:
替党還是替老百姓說話?這個“簡約而不簡單”的問題在不同的場合下會有不同的答案。作為整個政治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部門當然也無法逃脫替党還是替老百姓說話的詰問,而且統計部門在專業性的幌子下更容易製造謊言。
今年以來,關於統計數據背離和打架的新聞屢見不鮮,比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增加值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用電量數據屢次一升一降(同比增幅的最高背離程度達到11個百分點左右),而且國際能源署還質疑,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6.1%與當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况也不符合。
針對這種質疑之風,國家統計局一方面組織體制內專家加以辯駁。但這些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質變、第三産業對經濟拉動作用加大的結論並不令人信服。一般來說,經濟衰退期為了維持就業和保持增長只會强化舊的經濟模式,而不會進行會造成大量失業的産業結構調整,這一點從中國政府降低以房地産為主的投資性項目的資本金比例和多次上調出口退稅可見一斑。經濟結構調整一般不會在經濟急速衰退時橫空出世。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尷尬維護形象,國家統計局也在尋求立法支持,希望統一統計數據的發布渠道。近日,十一届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的統計法修訂草案中就規定,政府有關部門不得公布與本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不一致的統計數據,儘管同時也規定並不干涉民間調查和單位內部統計,但已經讓我們感到了“統計霸權”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