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變遷:不同年代天安門前留影(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30 09:16:16  


馬惠雲、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1970年攝
馬惠雲、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2009年攝
  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張愛玲

  姚元還保留著1969年1月自己在天安門前的一張留影。“那是插隊前幾天拍的。我家有一台德國蔡司的135照相機,和特務用的相機一樣,很小。批准插隊後,我用‘插隊證明’買了一件很多插隊學生都有的藍色棉大衣,然後就帶著相機去了天安門。”

  對大多數人而言,天安門具有特殊的意義。這組觀念上並不算新鮮的“老照片新拍”,因為天安門而意外地被納入“主流”,在建國60周年前被人關注起來。拍攝者黑明卻毫不掩飾:這跟自己的初衷沒有太大關係。對於一個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外鄉人,或多或少地想要確認自己和這個城市的某種關聯,黑明說他一直在尋找對北京的表達。幾年前,當從相册里翻出不同時段在天安門前的留影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請那些在天安門前留影的人回到這個“最具有政治意義的”空間來,重新拍照,以呈現時代的變遷。為此,黑明在北京一家晚報上刊登了啟事,尋找100個(組)曾經在天安門廣場留影的人。

  46歲的劉增榮就是看了報紙主動找上門來的。2009年3月31日上午8時30分,按照約定劉增榮和黑明在天安門西華表前見了面,根據他事前提供的老照片的角度,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拍攝,黑明“複制”了劉增榮在1980年9月28日上午九時左右初到北京,在天安門前拍下的那張紀念照。“當初所有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的人們,心情幾乎是一樣的激動。那時惟一能夠代表北京乃至中國的就是天安門。今天每個人的認識開始顯現出差異。有些人仍然認為天安門是神聖的,但也有人認為這裡就是旅遊景點,太擁擠了。”事後在博客上,劉增榮寫道:“昔日重現,此刻我仿佛回到了29年前的那一刻!真的有點激動!”

  黑明竭力做到形式上的“像”,選擇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姿勢、表情,甚至太陽在身前身後投下同樣的影子,畫面同一角落裡若有若無的鬆枝。在相册或史册中所看到的悲歡離合、得失成敗,同歷史一樣是被選擇過的。這些原本被夾在或許掉了皮的老相册裡、屬於個人私生活的經歷,經過一系列刻意“複制”,進入公眾視野,在一些人看來好像變了味兒,有些不那麼可愛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