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陸“跨越台灣”的戰略部署動向
大陸的領導階層普遍認為,發展強而有力的軍事力量,是推動和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同時,大陸必須發展有效的軍事嚇阻能力,以取得處理台灣問題的優勢地位、建立跨越台灣的軍事能量,並且能夠因應來自美國的軍事威脅。
目前,大陸針對“跨越台灣”的戰略部署,其主要的重點地區包括:朝鮮半島、東海和南海地區、南亞,以及中亞等。在東北亞地區,大陸傾向於一方面支持朝鮮並監控朝鮮以防失控,同時也加強與美國保持密切的遘通,防範各方因誤判導致軍事衝突的不利情況出現。
大陸面對東海及南海地區戰略環境的特殊性,正積極發展應變計劃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管制、聯合作戰、電子作戰、長程奔襲能力、快速反應與部署,以及持久戰的支援補給等。此外,大陸戰略規劃圈的主流意見認為,核動力潛艦是生存能力最強的戰略性核武,也是嚇阻第三勢力介入台海、東海,以及南海地區的有效武器。目前大陸已經擁有五艘配備巨浪二型潛射導彈的核潛艦,並加強建設位在大連港、北京葫蘆島,以及海南島亞龍灣的核潛艦基地;同時,大陸針對核潛艦與指揮管制中心溝通順暢與安全的技術性瓶頸,正積極尋求突破解決之道,待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建構完成後,大陸將可逐步克服困難,並進一步發展在東海及南海地區的聯合核導彈、戰略轟炸機,以及核動力潛艦的核武嚇阻能力。
在南亞地區,大陸規劃運用地面部隊、武警、海空軍,以及導彈部隊,處理大陸與印度間的矛盾,並加強大陸與巴基斯坦及緬甸的軍事合作關係,鞏固大陸在南亞地區的軍事活動能量與縱深。二○○九年三月上旬,美國的“外交事務雙月刊”(Foreign Affairs , March/April 2009)登載一篇題為"Center Sta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wer Plays in the Indian Ocean"的專論指出,印度洋已經被大陸視為戰略佈局的優先地區;大陸將長期目標設定為抑制印度,確保能源供應路線安全,並將軍事力量擴大到印度洋,以保護中國大陸的經貿利益;一旦中大陸力持續擴張,其將可能在二○二○年後取得印度洋的海權優勢,並牽制美國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區的主導地位。
二○○九年七月五日新疆爆發“烏魯木齊事件”後,大陸在中亞地區將加強與中亞國家共同合作執行反恐任務,並共同保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里新斯基曾經表示,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已經明顯地衰退,與此同時,大陸在中亞地區的勢力,正透過上海六國合作組織的發展,而具體的成為中亞的要角。隨著中國大陸與中亞地區相連的貿易路線、油管、高速公路,以及鐵路的日益增加,大陸在此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也將明顯擴大,並逐漸超過俄羅斯及美國。
四、結語
二○○九年六月十日,美國國務院新任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提名人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國會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在處理對華的事務,將繼續堅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一法三公報”規範;同時,美國鼓勵台海兩岸從事積極的互動、對話、並降低緊張關係;此外,坎貝爾進一步強調,美國要確定兩岸的“積極外交”(Active Diplomacy)能以和平的方式持續,而美國藉著既與大陸交往,並承諾滿足台灣必要防衛武器需求的方式,能對兩岸關係的改善,提供最好的情境。
整體而言,台海軍力的動態平衡,在美中台互動新形勢中的複雜性,主要有四項包括:(一)台灣所處的地緣戰略位置,尤其是針對大陸潛艦在西太平洋的活動,將牽動美日大陸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性優勢消長變化;(二)台灣所發展出的民主價值,已獲得美日內部相當程度的政治性支持,也成為美日敦促大陸和平演變的重要籌碼;(三)大陸雖已減少揚言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其對台軍事部署仍是美日加強與台灣進行軍事合作的理由,甚至促使美國在台海地區準備軍事危機的應變計劃與預警部署措施;(四)台灣力量的消長變化,具有考驗美國對盟國承諾信用的效果,但是也造成二○○○年至二○○八年間陳水扁政府誤認為,美國將會無條件地對台灣提供軍事保護,以維持美國的信譽,甚至還進一步企圖以“公投台獨”手段,拖美國下水挑釁大陸。
現階段,美國為因應中大陸力在台海地區的持續成長,已經與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盟國,展開新一輪的戰略性部署,藉以維持美國在此地區的主導地位。同時,美日兩國的軍事同盟架構,傾向於提升台灣角色的份量,但是,美日兩國均瞭解到,台灣的重要性並不足以升高到軍事同盟者的地位,因為這種狀況將會帶來嚴肅的政治問題;但倘若中國大陸與台灣結合成為一體,則整個南中國海將變成真正的中國海,並產生極為嚴重的戰略性問題。因此,美日兩國均以維持最低成本的觀點,強調台海兩岸關係以“不統不獨不武”,並恢復和緩良性互動交流,對其最為有利。同時,美國與台灣之間的軍事合作,也就可以在“安靜而持續”的狀態下,按照台灣關係法的規範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