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學者:中國變成“故國”,思之令人愴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5 17:30:42  


蔡瑋說,兩岸要共同培養主張國家統一、民族複興的新生力量。
  中評社南京8月5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瑋8月4日在南京舉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上表示,兩岸關係要獲得進一步發展,應把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作為當前首要工作。
 
  蔡瑋認為,幾十年歷史糾葛,造成錯綜複雜的兩岸問題。台灣人對自己身份認同的迷失,是未來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要行久致遠,須得從根本入手。

  “1971年,國民黨政權被排除在聯合國之外,台灣既然不能再合法代表中國,從此必須面對自己到底是誰的問題。”蔡瑋說,此後的70年代,蔣經國以“吹台青”政策,揭開國民黨本土化的艱辛過程。1979年中美建交,國民黨政權受到沉重打擊,革新、自救、保台成了唯一出路,此時國民黨政權仍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共而不反華的願景。但隨著老一代淡出,李登輝、陳水扁相繼執政,兩岸越走越遠,“正統”、“法統”的政權合法性之爭逐漸被扭曲成“主權之爭”。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蔡瑋認為:“因此,台灣異化、本土化、自我認同的過程,與其說是歷史的偶然,恐怕也有必然或不得不然的成分。”兩岸經過幾十年的對抗與隔絕,除了政經體制不同、發展階段有異之外,還發展出了一些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從台灣幾十年來的民調數字來看,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台灣。故鄉已成他鄉,中國變成“故國”,“更糟的是許多人發現兩岸都非故鄉,思之令人愴然。”

  他指出,雖然如今中國大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岸關係也由過去的對峙敵視轉為和平發展,甚至互利協作,但台灣民眾對統一的意願非但沒有提高,反而還有弱化、降低的現象。年輕一代受李登輝和民進黨陳水扁近20年異化教育,“去中國化”的影響,已然覺得中國再好,也“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兩岸一邊一國”。這樣的言論、思維相當普遍,媒體不當用語屢見不鮮。

  “在眼下的台灣,主張統一成為‘台獨’眼中的異類,成為被打擊、批評的對象,‘郭冠英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蔡瑋說,兩岸要共同培養主張國家統一、民族複興的新生力量。應該透過各種方法,從考試、教育、宣傳到文化、戲劇、宗教,多渠道、多面向、多層次地強化、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識,這才是當務之急,才是可長、可久、可遠的方法。

  蔡瑋就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提出兩點建議。

  首先是把宣傳、教育、考試列為優先處理議題。比如爭取中央電視台在台落地,廣收台灣博碩士生,鼓勵兩岸青年學生交往、建立姐妹學校關係,雙方共同紀念“五四運動”、慶祝抗戰勝利等,都不失為好選擇。其次,兩岸在通婚、尋根、僑務、宗教、戲劇、文藝、書法方面的交流合作也應進一步加以落實,因為對中南部的民眾、對一般的市井小民而言,宗教和戲劇都是重要的載體,其中都傳遞了中華文明。

  蔡瑋說,他相信歷史潮流終將糾正兩岸因政治問題所造成的紛擾,中華文明的包容力量將有助於兩岸的融合,但這就有賴於兩岸透過教育、宣傳、戲劇、通婚等社會化過程,盡早建立命運共同體、共同未來的認知,“只要大家能夠有共同的歷史觀、價值觀,再大的問題也能克服。”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