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酒桌社交雷倒世界 敬酒名堂複雜深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6 13:50:10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在中國,有一件事能讓兩個陌生人很快成為朋友,那就是喝酒。”聽到英國著名音樂經紀人西蒙•納貝爾發出這番感嘆時,《環球時報》記者有一點意外———一個“老外”竟如此明白中國“人情世故”裡的門道。納貝爾曾將英國搖滾樂隊“威猛”引入中國,他回憶起30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時說,第一次到北京,他不知道該跟哪個部門討論演出問題,於是就給每個部門打電話,約官員吃飯。最後他聯繫到了一位分管煤炭的部長助理,兩人把酒寒暄後,這位“不對口”的官員把他介紹給相關部門負責人,終於促成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支西方樂隊來華演出。納貝爾說:“在中國,酒是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了中國從北到南,從商場到官場的“酒桌社交”,甚至明白了漢語語境下“關係”一詞的含義。但他們除了依舊不能適應中國的酒桌文化外,還認為這背後隱藏著制度、體制問題。英國《金融時報》形容說,在中國,“關係”是一個迷宮般的網絡,外人很難窺得其中的奧秘,維護這個迷宮需要昂貴的成本,而酒是其中一項。

  中國人一年“喝掉”300億公斤糧食

  《環球時報》記者居住的日本小城伊丹是中國廣東某市的友好城市,雙方人員往來密切。市長藤原提起中國的酒桌文化是又贊嘆,又苦惱,“中國真是文明古國,喝酒居然有那麼多名堂。”第一次訪華,藤原出發前特意把中國的祝酒辭研究了一遍,不料在酒桌上卻一句話也沒用上。中方沒說任何祝酒辭,只是客氣地端上一個大盤子,上面有幾十個小酒盅,裡面的酒五顔六色。主人解釋說,這叫“航空母艦”,每個酒盅裡都是當地一種名酒———“請隨意”。這位日本市長盛情難卻,結果沒喝到一半就壯烈退場了。第二次訪華,他又接到一大杯啤酒,裡面扣著一個小酒盅。主人把小酒盅拿開,啤酒裡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液體球———原來小酒盅裡扣的是白酒,主人說,這叫“潛水艇”———“請隨意”。藤原一飲而盡,然後便人事不知。藤原說,他一直無法適應中國人的勸酒方式,因此一到中國赴宴就兩股戰戰。

  擅長豪飲的俄羅斯人也不習慣中國人的敬酒方式。曾在中國工作的俄專家康斯坦丁對中國人行酒令時“罰酒”的做法很不理解,“酒應該獎勵贏的人,怎麼反倒讓輸的人喝呢?”他還說,俄羅斯人的祝酒辭言簡意賅,如果是軍人,只大吼三聲“烏拉(萬歲)”便一飲而盡,可中國人卻喜歡長篇大論,喝酒時的講究也多。康斯坦丁說,俄語中有一個習慣說法———“中國儀式”,就是用來形容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縟節”。另一位莫斯科的新聞工作者瑪利亞則對記者抱怨說,她本來滴酒不沾,但中國朋友一聽說她來自俄羅斯,就會來勸酒,而且不相信她不喝酒,結果總是很尷尬。一位美國人近日在“企業社會責任”網站上撰文說,他幾年前在青島學習時搞懂了三件事:一是很難讓中國人相信你不喝酒;二是更難做到讓青島人相信不喝青島啤酒並非怠慢這座城市;三是啤酒不被看成酒精飲料。他說,每個外國人一到中國就學會了幹杯,但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在中國做生意,喝酒是必需的。

  上個月,中國兩名官員在酒桌上倒下,其中一人死亡,另外一人昏迷,引起了國外媒體的注意。《華爾街日報》稱,在中國的公款酒席上,魚翅、鮑魚、海參等價格不菲的佳肴是菜單上的主角,人們拿著酒力強勁的中國白酒敬完一輪又一輪,晚上的活動可能會以去卡拉OK廳或按摩院告終。報道稱,中國人每年要“喝掉”300億公斤糧食,用在公款吃喝的費用每年高達5000億元人民幣。印度《每日新聞與分析報》稱,毛澤東曾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現在中國官場派對上,白酒四處流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