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CNML格式】 【 】 【打 印】 
孫慶餘:“馬總統”原來只是“馬秘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7 10:32:43  


  中評社台北8月17日電/資深政論家孫慶餘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說,過去大家評比扁馬,總喜歡說“馬雖然無能但至少比扁善良”。但經過一年多考驗,尤其是莫拉克颱風馬近乎冷血的表現後,善良這一詞顯然已經修正,馬還有比無能更糟的事,如麻木不仁、不恤人命、傲慢、敷衍、卸責、祕書性格不適領導“國家”。 

  迫於批評敷衍了事

  文章說,對這次與50年前八七水災同等慘烈的八八水災,各方的共識是馬政府反應慢、亂、不行動、迫於內外輿論壓力及黨內批評才不得不敷衍了事。亦即,不只勘災不用心,救災不熱心,也不要國外援助,不動員軍隊,不下緊急命令。馬政府完全患了不動員症及冷血症。而馬政府的病其實就是馬英九個人的病。 

  緊急災變是“三軍統帥”兼“國家元首”的職責,“總統”不動,政府就沒人敢動,“總統”“退居第二線”,整個官僚系統就無法前進第一線。而大家看到的卻是,不動員症的馬英九不辦事也就罷了,他還拚命卸責,賴給別人,先是氣象局及水利署,再來是地方政府,最後是“死守家園,不願撤離的災民”。他的卸責理由既外行又片面,全部不值一駁。同時你不要國外救援,自己就要有本領、有決心救援,他卻二者都不做。至於不召開“國安會”議,理由同樣匪夷所思,只死近百人不必開,像小林村活埋數百人才要開。原來救災的重不重要是用人命數字衡量的! 

  孫慶餘文章說,馬英九的慢及不恤人命讓我想到李登輝的快及人命關天。九二一災變結束不久,李找我談話,他那每日早出晚歸曬黑的臉神采奕奕,向我述說他的救災成效。我好奇問,為什麼都要靠你一人推動,整個政府在幹什麼?李說救災如作戰,救人如救火,一分鐘也不能耽誤,而官僚系統對此應變不及,整合及臨時調度必須靠身兼“三軍統帥”的“總統”。 

  李政府救災效率高

  李登輝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也使我想到滿腦茅塞的劉兆玄。他居然自認救災動員比九二一快,口吻及神態與他小說中愚頑的官大人如出一轍!

  文章說,李政府救災是一步緊扣一步,和死神賽跑。光看一事就知道動員的十分火急。有“湯要命”之稱的參謀總長湯曜明,下令各部隊火速報到,延誤者一律軍法從事。結果,許多部隊當天已趕到,開始救人。如同九二一震災一發生,李登輝就牽湯曜明及“總統府”祕書長黃昆輝早早抵達災區。

  文章指出,西方人常常說,邪惡(wickness)來自軟弱(weakness)。這句話講的正是馬英九這類人。無能已經不適格領導“國家”,若無能再加上冷血、傲慢、把不可推也不該推的責任外推,並且次次尋找決策錯誤替罪羊(“外交部”次長夏立言就是余文的再版),那已經不叫無能,而叫邪惡了。馬英九縱然迫於形勢道歉,又能改變什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