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南海:“技術”和政治問題並存
不過,雖然在南海區域已有開發合作,但兩岸企業的聯合開採實質上並不涉及南海爭議海域。
“在主權問題上台灣有時候會比大陸更激烈,比如保釣行動,一些國家便很忌憚兩岸在這些問題上的聯合。”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兩岸正在醞釀擴大海上合作開採的範圍,由原來的1.5萬平方公里擴大至3萬平方公里,但形式仍然低調。
而據台北“中央社”的報道,台灣“中油”不是沒有考慮過開發南海爭議海域:它曾考慮以臺方控制的太平島作為兩岸合作開採南海石油的運補基地,但最終還是因擔心此區域的政治敏感度“太強”而作罷。
韓曉平表示,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在南海爭議區域的能源開發上都落後於周邊國家,“大陸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好的平臺,而台灣最大的瓶頸是欠缺技術,因此兩岸的合作理論上有很強的互補性。”
然而,政治因素仍是不可忽略的。韓曉平說,由於南海爭議海域的主權問題一直是周邊國家的關注點,如果兩岸聯手開發,“可能會引起相關國家恐慌,而使局面更加複雜”。
對此,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邱震海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兩岸攜手開發無需對東南亞國家的反應太過顧慮,“因為這些國家在美國的支援下實際上已經在聯合,兩岸是否聯手都不會改變他們的既定目標。而真正會影響台灣行動的還是美國的態度。”
商業先行:或成合作互信助推器
除了美國,邱震海表示:“兩岸合作開發爭議海域時還有大量的‘灰色地帶’,需要事先協調好。”他說,兩岸的合作言易行難,即便是在“一個中國”的共識下,依然有許多需要解決的細節問題,比如“對外如何表態、對內如何協調的問題,屆時又會涉及‘以誰為主’、‘誰來代表’的矛盾”。
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在他眼中,目前南海問題在兩岸關係中還屬於邊緣性的問題,連溝通的平臺都沒有建立起來,談具體的合作還比較遙遠,“搭建兩岸的官方溝通平臺可能才算共同處理南海問題的第一步,隨著南海形勢的日趨急迫,相信兩岸會有所動作。”
而韓曉平對“兩岸以石化業合作為在南海問題上聯合創造契機”的方式比較讚賞。他認為,這會是從商業互利循序漸進到軍事互信的一個途徑。對此,邱震海也頗為期待,他說:“現在兩岸間鮮有進展的是安全互信,原因是雙方只在口頭上釋放善意,缺乏實質性的行動,用合作的事實來推動互信的增長,雙方往來多了,也就少了猜忌。這種深入的合作還可以防止兩岸關係因島內的政局變化而出現反覆,十字扣得越緊,倒退的可能性就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