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左)與香港特首曾蔭權 |
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評論員 魯燦)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12次會議不久前順利舉行,雙方簽署8項合作協議;其中,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和深圳市代市長王榮正式簽署了“關於推進前海港深現代服務業合作的意向書”。這原本是港深合作的一件好事,但是有關“前海發展成為‘深圳中環’引起外界憂慮成為香港競爭對手”的觀點,卻反映了現實香港某些人的心態。而廣東省長黃華華對前海項目刻意淡化競爭的言論,更反襯了對香港這種擔憂的無奈。我們認為,與其憂慮對手形成挑戰能力,香港不如強化自己應對挑戰的實力。
首先,通過競爭追求發展在中國內地已經成為一種正常的大眾心態,香港必須面對這種大眾心理帶來的無可逃避的競爭壓力。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使國人已經認定這是一條不可逆的發展方向。不僅中共對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抱持信念,廣大民眾對於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抱有熱切盼望。而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也已經逐漸型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態”所需要的“通過競爭追求發展”大眾心態,這種心態在中國內地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普遍認同的正常心態。這種大眾心態並非針對特定的對象,因此香港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這種大眾心態帶來的競爭壓力。
其次,中國內地的競爭對手來自世界各地,香港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年,實現了對各種各樣的競爭對手的持續不斷的學習、追趕乃至超越,中國內地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了自信,並型塑了通過競爭追求發展的大眾心理。其實在這種心態下,對手是誰已經並不重要,只要是原地踏步的,甚至包括進步較慢的,就可能被超越。香港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初期,曾經是全面領先內地,在很多方面曾經作為中國內地學習、趕超的目標。由於內地快速發展特別是香港自身的諸多原因,以往香港對內地的很多優勢如今已經不明顯,一些地方已經落後於內地。問題在於,香港如何要求自己。
第三,中國內地已經設立遠大目標,不會為等待香港而駐足。隨著中國內地綜合實力的不斷強化,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一個自鴉片戰爭以來壓抑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願望重新在人民心頭繚繞,那就是建立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也是中國政府悉心關照的經濟體。但是,在遠大目標已經設立、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奮鬥的大趨勢下,內地的發展步伐不可能因為香港的腳步而調慢,更不可能為了等待香港而駐足。客觀而論,香港在這種大趨勢下只有調整自己的步速,跟上內地發展的步伐,一同融入民族復興的大業,在共同努力中實現香港自身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