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韓媒:中國資本流向華僑企業 布全球“竹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9 12:19:49  


  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韓國《中央日報》今日刊發評論文章指出,60年前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大陸布下了“竹幕(Bamboo curtain)”,與外界處於封鎖狀態。很多企業家都出走到了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他們以華僑特有的家族經營從小生意做起,其中很多企業成長為了大公司。現有的華僑企業的幫助曾經很大,彼此間相互提攜等。他們形成了一張結實的網絡,西方輿論把這個稱為“竹網”。

  中國的經濟增長正是有了他們這些“竹子”才得以實現。他們在198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對中國內地還不屑一顧的時候,他們對中國內地進行了大舉投資,投入了先進的技術,還進行房地產開發,改變了城市的面貌。目前相反的情況更加活躍,中國內地資本正流向台灣、香港、東南亞的華僑企業。為響應中國的“泛華僑經濟圈”構想,大陸內外的“竹子們”正在迅速向對方擴展勢力。

  中方為了促成“竹群”的形成而赤膊上陣。中國和東盟結束了自由貿易協定(FTA)協商,明年將開始實行零關稅。溫家寶總理表示,為了幫助東南亞地區的社會間接資本(SOC)建設,有意投入100億美元。與台灣進行的“兩岸經濟合作基本協定(ECFA)”即為事實上的FTA。中方正在促進的“人民幣貿易結算” 也是始於台灣-香港-東南亞的“竹子傳送帶”。

  問題是這樣的舉動使得處於同一地區的韓國企業的立足之地更加的狹小了。因為很難突破他們的“關係網”,差別待遇也會變得更嚴重。因中國內地與台灣間經濟合作的強化而出現的韓國企業在信息技術(IT)、通信等領域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的下降正說明了這一點。其他樹木很難在竹林中存活,只是想象一下韓國的企業被“竹根”包圍的情況就足以讓人膽顫心驚了。這就是韓國需要縝密地研究“竹網”並聚集智慧找到突破口的原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