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量”二字攔住月餅走向世界。 |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美國《僑報》9月9日載文《中國月餅亟待“正名”》,摘要如下:
距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還有20多天,而海內外華人期待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之情卻又一次因月餅這一傳統節日美食而添堵——有關“15個國家禁止收寄月餅,美歐等多國提高月餅檢測標準”的報道與爭論,正沸沸揚揚。
有中國媒體和業界將來自海外的限制或禁令視為“綠色壁壘”,甚至呼籲實施貿易報復。但靜下心思考,一國對月餅設限(禁),不排除有歧視中國與貿易保護的可能;眾多不同體制的國家(包括對華友好國)紛紛設限(禁),就不能如此簡單解讀了。
中國月餅真的很無辜嗎?分析各國所設相關限(禁),無不指向“質量”二字——而這一阻止中國月餅走出國門的“攔路虎”,正是公認的長期困擾中國月餅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大問題。
其實,入境食品安全受全球普遍重視,各國都設立了嚴格的檢驗檢疫監管措施。月餅作為中國傳統食品,廣受華人喜愛,但其製作方法和保鮮技術卻並不先進,極易腐敗變質;而其添加劑、漂白劑、防腐劑成份和比例要求,遠遠低於一些國家的標準,因此遭遇海外設限(禁)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