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是主因
“其實貿易保護甚囂塵上,與輪胎特保案沒有直接關係。”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按照國際經驗來看,經濟增長好的時候,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弱,各國都忙於做生意,沒有時間和精力打貿易戰。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很多國家為了自己國內的利益,就會搞貿易保護。美國的輪胎特保案,只是給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行為增加了底氣。
2008年和2009年,成為印度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高峰年,不僅反傾銷調查立案數量創歷史新高,涉案金額同比增長20倍,而且開始使用反補貼措施,重新使用保障措施等其他貿易救濟措施。
而在2004年正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阿根廷,最近一年來對中國產品進行的反傾銷調查明顯增加,並在調查過程中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在計算中國產品的傾銷幅度時采納了其他國家的價格標準,故意大幅提高傾銷幅度,對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保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保護本國就業。美國的輪胎特保案就是由工會提出的,奧巴馬在批准該案時,保護本國就業是重要的理由之一。
而印度的製造業發展滯後,難以與中國產品抗衡,中國商品價格通常比印度同類產品低10%至70%,義烏、泉州和廣州都有不少印度商人,專門進口中國廉價商品。印度方面認為,這對本地的製造業和就業造成了極大衝擊。
印度為了保護本國就業,甚至對中國工人都實施了“保護主義”,從今年7月開始,全面收緊了對中國的商務簽證,允許停留的時間從以前的3到6個月縮短到1至2個月,並要求9月30日前所有持商務簽證的工程人員回國辦理工作簽證。據記者了解,印度工作簽證申請時間長,拒簽率高,此舉將直接限制中國公司派駐印度的員工人數。
產業結構惹的禍
張燕生認為,中國頻繁遭遇到貿易保護的根源,在於中國出口的產品,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屬於過剩產品。
“你賣得多,人家就賣得少。”張燕生介紹,同為出口大國,像德國就很少遭遇到貿易壁壘。“因為它賣的是附加值高的機器等產品,別人生產不了,必然對德國有依賴,不會產生貿易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