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坐答天下”到“立唱主角”
細心人會發現,外交部發言人的答問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從“坐答”到“站答”的悄然變化。改變10年來“坐答天下”方式的是外交部原部長助理、發言人沈國放。
1993年至1998年,沈國放擔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今年9月的一天,沈國放面對記者侃侃而談:“我參加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是在1994年春節過後。從1993年10月開始,我就為我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做準備,每天都翻閱、記背大量的資料。”
沈國放說,從新中國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舉行過多次記者招待會,開展新聞發布工作,只是一直沒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創立之初,每周只舉行一次記者會,僅發布消息,不回答提問。從1983年9月起,改為每月第一次記者會回答提問。從1988年起,每場記者會都回答提問。1995年至今,記者會改為每周兩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國家法定假日外,風雨無阻。1997年把現場交叉傳譯改為幕後同聲傳譯。不僅如此,外交部新聞發布會還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和發布時間的限制。
沈國放認為,26年間,外交部發言人制度在不斷完善中發展。但他同時認為,隨著我國在各領域的高速度發展,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持續上升,國際輿論處境仍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十分相稱。
“中國向世界發出的聲音仍然微弱。”沈國放說,“為了及時宣傳和闡述我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的觀點立場,讓國內外公眾及時了解中國政府的重大舉措、重要政策以及發生的重要事件等,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國際上應該更加有力地發出中國的聲音,應該進一步加大新聞發布頻率,比如每周記者例會起碼應由召開兩次改為召開3次;領導人出訪,同樣可以增加新聞發布次數。我曾經一天召開過3次新聞發布會,很受中外記者歡迎,尤其是在出訪國達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目前,外交部每年舉行80多場例行記者會,每場記者會有數十家媒體的近百名中外記者參加。2008年因為舉辦奧運會,全年舉行的例行記者會近百場。2009年1月至8月,共舉行例行記者會53場,主動發布消息166條,受理記者電話提問2060多個。
為了方便記者提問,外交部新聞司2000年還設立了發言人移動值班電話。每天24小時包括周末和節假日,都受理記者提問和回答記者提問。此做法一出台,就受到外國媒體的好評,認為“這是中國走向更加開放透明的一個舉措”。今年5月25日,朝鮮宣布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後,當天就接到外國記者100多個詢問中方反應的電話。
外交部新聞司發布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外交部還視情舉行專場記者會,迅速、主動發布消息。如2008年3月10日,我一些駐外使領館受到‘藏獨’分子衝擊後,外交部發言人當晚即舉行記者會予以譴責。”
“一句話要把人家講得笑起來”
幽默,能拉近發言人與記者的距離,增強感染力,有利於展現發言人的親和形象。而有些人認為,在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這種正式、莊嚴的場合,面對重大主題,發言人應該始終保持莊重、不苟言笑,幽默詼諧會顯得與會場格格不入,不嚴肅。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幽默並不等於不嚴肅。在重大正式場合,各國領導人幽默、詼諧的表態就是一種普遍現象。”金桂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