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一新:美國覺得插手介入兩岸的時機來臨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5 09:25:46  


陳一新:現在兩岸經濟議題已經討論得快差不多,政治議題還沒有開始的時刻,美國終於決定介入。
  中評社台北10月25日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今天在旺報撰文說,馬英九主政以來,美國非常關切兩岸關係發展,不僅智庫學者經常對台方學者表達他們對兩岸議題的關心,連一些美國政府官員也公開表示他們樂見兩岸改善關係,但對於華府在兩岸關係上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不是語焉不詳,就是語帶保留。 

  談判三階段美主張循序漸進 

  迄至目前為止,有關華府對兩岸談判看法,說得最清楚的莫過於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2008年3月底,在馬英九還沒有上任之前,薄瑞光拜訪馬英九,建議兩岸對話可分三階段發展,第一階段先處理三通、大陸觀光客來台等議題;第二階段討論一些深度的經貿議題,讓經濟、貿易和投資等經貿合作事項更開放,目前已經差不多告一段落;第三階段再觸及兩岸和平協議、減少軍事威脅與參與國際組織等政治議題。 

  在第三次江陳會之前所討論的議題,都是屬於第一階段;ECFA屬於第二階段,目前兩岸對話已經進展到二、三階段之間,金融MOU已經大致談完,針對ECFA的共同研究即將開始,預計很快就要進入正式談判,最快可能2010年初就會簽署。 

  經過1年多的觀察與沉寂之後,美國顯然覺得插手介入的時機來臨了。2009年6月19日,美國前亞太副助卿謝淑麗(Susan Shirk)在台北表示: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如果政府不能在政治爭議高的議題上整合朝野政黨的意見,則人民會用選票表達他們的意見。 

  美國寄望兩岸推動談判CBMs

  儘管她的談話中並沒有指涉特定議題,但是1個月不到,“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就訪問美國,並於7月13日向華府官員與智庫學者表達3點意見。1.兩岸將在2009年的最後幾個月針對“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問題,繼續進行對話。2.ECFA不會在2009年簽約,但將會在2010年簽約。3.兩岸現在談政治議題還言之過早。 

  雖然謝淑麗在柯林頓政府只做過亞太副助卿,但在美國民主黨初選與大選期間都擔任奧巴馬的外交顧問,因此其發言不能等閒視之。 

  目前兩岸對話即將進入第三階段的政治議題,美國國務院中地位僅次於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的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表示,他寄望兩岸推動“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的談判。事實上,如前所述,連兩岸談判ECFA,美國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現在兩岸經濟議題已經討論得快差不多,政治議題還沒有開始的時刻,美國終於決定介入。 

  2009年9月24日,史坦柏格在一個討論中國崛起的場合演講時,鼓勵兩岸推動“信心建立措施”(CBMs)。他說,如果兩岸展開CBMs談判的話,兩岸關係將會更加穩定,也會更加友好。但是,他並沒有把話說得很清楚。 

  官員談話凸顯美國角色扮演 

  美國為何要推動兩岸展開“信心建立措施”的談判?首先,一旦兩岸展開CBMs的談判,華府就可透過台北瞭解兩岸在CBMs談判的進展情形。其次,在兩岸展開CBMs談判之後,美國學者不無可能獲邀參加二軌會議,就更能以近距離觀察兩岸CBMs的談判與兩岸關係的發展。第三,透過台北與二軌會議,華府應可對北京的“戰略意向”(strategic intentions)有進一步的瞭解,並研擬對應之道。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