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吳敬璉:兩岸優勢互補 打造中華品牌拳頭產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5 09:56:01  


10月23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出席“2009海峽兩岸產業合作發展論壇(昆山)”並作專題演講。(中國台灣網圖)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面對經濟危機催生的新一輪產業大改組,海峽兩岸發揮彼此優勢,強化互補合作,就有可能抓住機遇,在未來贏得新興產業國際標準的話語權,打造出具有中華品牌的拳頭產業。

  中國台灣網報道,吳敬璉是在出席“2009海峽兩岸產業合作發展論壇(昆山)”並作“只有實現產業升級,才能真正走出危機——中國大陸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的專題演講時,作上述表示的。

  如何實現現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從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吳敬璉認為,可以用流行提法“微笑曲線”做形象演示。製造業的價值鏈,就像微笑起來呈現的一條曲線,產前和產後部分附加值都很高,產中部分則相對偏低,前端主要是研發設計,後端主要是品牌營銷和售後服務,因此,企業應該盡量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創造價值。另外,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的轉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各個產業等,也是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每次大的危機衝擊,實際上都是市場經濟產業的一次大改組,而往往衝擊過後,就會有很多新興產業冒出頭來,過去100年的歷史都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吳敬璉說,大陸和台灣地區,有沒有可能搭上這班車,創建我們中華區域的一些拳頭產業呢?我認為是完全可能的。“兩岸雙方優劣勢互補,取長補短,有可能占領高地”。

  談到兩岸的優勢和劣勢,吳敬璉認為,大陸具有市場廣大,比如ICT產業,電信用戶就有10億,勞動力優質且低價,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等的優勢,這些優勢些正好可以補台灣市場狹小、自然資源不足等的劣勢。大陸存在著技術人才總量雖高但比重低,生產組織不精益,國際營銷經驗不足等的劣勢,而在台灣的中國人正好具有這些方面的優勢,比如說,台灣企業已經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一次轉型升級,經驗值得借鑒,技術創新能力比大陸強大,組織管理能力上乘,全球營銷的經驗比大陸多的多。

  吳敬璉說,目前兩岸製造業共同存在著製造能力很強,但缺失國際標準話語權的問題,而實際上近三十年的發展,兩岸中國人在一些領域的創造發明已經接近甚至突破了世界前沿。如果能夠強化優勢互補,以技術研發為基礎,加上大陸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台灣的先進管理與國際營銷經驗,他認為,在21世紀的前二、三十年裡,就有可能爭取到某些新興產業的國際標準話語權,從而打造出我們中華品牌的拳頭產業。

  吳敬璉表示,兩岸應該優勢互補,把雙方已有成果貢獻出來,組織起一場新的中華區域的產業革命,“這一目標值得我們共同努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