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國統一廿載國際展拳腳 東西德分歧仍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2 09:25:25  


柏林圍牆歷史中重要的街道柏恩瑙街(Bernauer Strasse)今昔對比強烈,圖上為1968年所攝,柏林圍牆將街道分割成二,圖下為今年10月20日拍攝,圍牆拆除不見。
  中評社香港11月2日電/二戰結束後,東西德仍處於納粹德國的陰影下,即使是經濟起飛的西德,亦只能靠“支票簿外交”勉強維持國際地位。但柏林圍牆倒塌20年後的今日,統一德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已獲得大大提升,這絕對是前人無法想像的飛躍。 

  文匯報報道,戰後的德國被美英法蘇4個戰勝國瓜分,冷戰期間一直是東西陣營的角力場。雖然身處西方陣營,但西德利益一直遭到忽視,民族主義備受壓抑。歐盟委員會對外事務專家蓋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德國(西德),唯一容許的民族主義只有‘當個歐洲人’。” 

  但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新德國恍如甦醒的雄獅大展拳腳,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發揮軍事及政治影響力。同年,德國資助美軍主導的“沙漠風暴行動”,協助科威特擊退伊拉克入侵;1999年,前總理施羅德獲國會授權,進一步派兵參與北約對塞爾維亞的轟炸行動。 

  再民族化? 抑或“未夠薑” 

  此後,德國軍隊更積極派駐世界各地,目前已是阿富汗第3大外國駐軍。不過施羅德亦曾高調反對美國前總統布什出兵伊拉克,並一度令美德關係陷於僵局。 

  現任總理默克爾雖試圖修補美德關係,但去年金融海嘯後,她並無一面倒支持擴大開支刺激經濟,在金融監管改革等議題上,更反過來向美方施壓。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德洛爾形容:“這已不是那個犧牲自己、但求寬恕的德國。” 

  蓋羅將德國外交表現視為“再民族化”,她指出,德國政商階層普遍想法是“為他人付出太多,是時候取回應得的”。不過亦有人認為德國依然困在歷史牢獄中,《南德意志報》評論說,德國外交上未有與他國碰撞的決心。 

  默克爾明日將會訪美,成為歷來第2位在美國國會演講的德國總理。外界認為,美國國會邀請默克爾,顯示兩國關係已見改善,但亦有分析警告,今次只是華府外交姿態,目的是誘使德國在阿富汗及伊朗等國際問題上增加承擔。

  政治心理 分歧依然

  柏林圍牆倒下,不僅是轟動全球的大事,對於當年生活在東西柏林的人而言,這亦是他們的人生轉捩點。但透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會發現即使過了20年,東西德人分歧依然存在,甚至有人緬懷東德生活、同志間的友愛互助。 

  倫內貝特當年是駐守圍牆的東德士兵,堅信自身職責是守護這條“反法西斯防線”,但1989年11月10日清晨,同袍卻告訴他做夢都沒想過的消息:“邊境開放了。” 

  當年30歲的拜爾說:“從兩歲起,圍牆就已在我身旁,我從不知道沒圍牆的世界是怎樣,它的存在就有如水是液體般理所當然。它不僅跨越這座城市,更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柏林圍牆於1961年8月興建,共136人因試圖越牆被邊界守衛擊斃。圍牆倒下當晚,大批東德居民越過邊境,徹夜相擁狂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