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徐博東:建構和諧世界 美國應承擔責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6 00:33:39  


 
  所有這些,人們都還記憶猶新!但是日本歷史上的這些污點並沒有很好的進行反省。現在中國國力剛剛開始強盛起來,中國人民好容易才過上好一些的日子,日本某些人就倒打一耙,反過來鼓吹所謂“中國威脅論”。俗話說“做賊心虛”,日本總是威脅別人,所以它總怕別人也“威脅”自己!其實呢,只要日本不把中國視作敵人,並且真心誠意和中國合作,那麼中國的和平崛起對日本來說絕對是個“機遇”!現在我們高興地看到,日本新上台的鳩山內閣似乎有調整對華政策的跡象,並且還提出了“東亞共同體”這樣的概念,這值得肯定和歡迎!但是“中日友好”也好,“東亞共同體”也好,我覺得日本首先要對歷史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態度,不然的話很難取信於亞洲各國人民,“東亞共同體”恐怕也只是個空中樓閣!這是我對昨天日本學者片源榮一先生發言的一個回應。

  第二個要回應的問題,就是昨天台灣朋友左宗元將軍,他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不能夠把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捧得太高,甚至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追求“雙贏”而是“單贏”。

  左將軍的這個觀點我認為值得商榷。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確實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相對於“戰爭”而言,不打仗而能夠解決矛盾,維持和平局面,避免生靈塗炭,其本身就是“雙贏”而不是“單贏”。“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主張和理念,它的核心是“和平”,是崇尚“和平”而不是崇尚“戰爭”。也就是說,孫子主張盡最大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用打仗的方式來解決矛盾,解決分歧。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種和平的理念,是正面的而非負面的。舉例來說,中國解放戰爭時期和平解放北平,避免了三朝古都北京遭受戰火破壞,當時幾百萬的北京市民、幾十萬的國民黨官兵和人民解放軍,都因為北平和平解放而避免了生命財產的嚴重傷亡和損失。這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說,它就是“雙贏”。對於傅作義將軍個人來說,雖然他失去了原來的權勢,但在歷史上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所以我說,“不戰而屈人之兵”追求的是“雙贏”而不是“單贏”,關鍵是你從什麼樣的角度、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看待這個理念和主張。

  當然,“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用兵的最高理想和境界,在實踐中很難做到。北平為什麼能和平解放?如果不把張家口先打下來,把天津先攻下來,傅作義將軍恐怕很難下決心在和平協議上簽字;又比如康熙統一台灣,如果施琅不把澎湖先攻下來,鄭克塽能夠降清從而避免台灣本島的生靈塗炭嗎?所以,在實踐中能夠做到“小戰而屈人之兵”已經是很不錯了。“小戰”比起“大戰”來說畢竟損失要小得多。故此,即使我們做不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也盡可能要做到“以小戰制止大戰”,避免更大的傷亡和損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