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國際先驅導報:中國的“結構性文化赤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0 14:17:14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借用了經濟術語來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的現狀,他表示目前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存在嚴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國際先驅導報》今日刊發的署名文章指出,王晨沒有披露“文化赤字”的具體數額,但是每個有機會進出國門內外的中外人士都會有自己直觀的感受。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位初次到中國的美國遊客來到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還有一位也是首次到美國的中國旅遊者來到紐約最繁華的時報廣場,他們會有什麼樣的第一印象?這位美國遊客在南京路上放眼望去,當然會看見許許多多令他感到眼花繚亂的中國文化符號,但是他也不難發現這裡有他熟知的國際名牌廣告和商標,電影院中在全球同步放映好萊塢大片,中文標識中夾雜著英語短語,甚至連時尚服裝店中塑膠模特看上去都是婀娜的西方女郎形象。

  而在紐約時報廣場上的那位中國遊客也可以看到知名的國際品牌的廣告和商標,電影院中當然也在放映好萊塢大片,但是滿街的英語標識中他可能完全看不到漢字的蹤影。

  從中美兩位旅遊者在對方國家的第一印象,我們已經可以體驗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失衡。當然,對中國來說,文化輸出的逆差本身也許並不值得太多地憂慮。外國文化的涌入固然可能魚龍混雜,甚至夾雜政治偏見,但是總體上讓中國人開闊了視野,在文化交匯和碰撞中活躍了思維,應該說是說利大於弊。但是,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對外文化傳播在數量上的“入超”只是表面現象,如果要深究的話還需要借用另一句經濟術語——“結構性逆差”。

  如果我們把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文化輸出,與中國對國外的文化輸出做個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滲入中國的外國文化表現形式多樣,從影視、書刊、時裝、快餐乃至迪士尼樂園,但歸根結底還是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相比之下,中國文化對國外的影響還主要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孫子以及老子的名言警句,許多對中國不甚了解的外國人也能把“孔夫子說過”掛在嘴邊。

  除了“現代PK古代”這個特徵,中外交流的結構性逆差還體現在“點VS面”的反差上。中國對外國文化的開放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經過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有些純屬西方的文化元素已經開始融進中國現代文化。

  相比西方文化在中國的面面俱到,中國文化在西方基本上還只是蜻蜓點水的性質,要麼是空間上的“點”,比如中國文化符號都擠在唐人街狹小的地域內;要麼是時間上的“點”,一年也就是春節、國慶這幾天外國人才想起要大紅燈籠高高掛。

  厘清“結構性文化逆差”的實質,有助於我們對症下藥,不滿足於“半部論語傳天下”,也不再把中國文化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從點到面、由表及裡地全方位地弘揚當代中國人的文明風貌,才能真正平衡文化逆差,逐步使中國文化發揮與國際地位及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稱的影響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