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信釋疑,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支持
楊潔篪說,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讚譽。但也有些人對中國抱有誤解、心存疑慮、甚至提出過分要求,認為中國減排力度不夠,壓中國承諾強制減排,要求中國自主減緩目標接受國際核查,甚至強行將中國的自主減排指標與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掛鉤。
面對種種壓力,溫總理從容以對,他擺事實、講道理,說明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最快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比任何發達國家都不遜色。
溫總理同時指出,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有特殊困難。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自主採取減緩行動,受國內法律和輿論監督。在有關信息的披露方面,中國願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溫總理強調,中國的自主減排目標是科學合理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也是不容談判的。
中國代表團專門設立了“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有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以多種方式與媒體及各界互動交流,全方位介紹中國的政策和舉措,取得良好效果,展示了中國開放、自信、合作的姿態。
許多發展中國家稱讚中國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樹立了表率。一些發達國家也認為,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雄心勃勃的,令人印象深刻。有外國權威專家指出,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中國的減排承諾目標都是強有力的、雄心勃勃的,對中國的指責是“不誠實的”。
楊潔篪最後說,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哥本哈根會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各國應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兌現各自承諾,履行應盡的義務,作出不懈努力。正如溫總理所說的,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實現、甚至超過自主設定的減緩目標而努力。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為推動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繼續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