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顧飯碗”方法很多 台灣不必畫地自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1 14:45:01  


  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江陳會登場前夕,民進黨的抗議遊行總算和平收場。這次遊行口號強調“顧飯碗”,說明民進黨行動訴求改採務實路線,以民眾最在意的“飯碗”問題,吸引社會大眾注意力。而事實上,不論是簽訂ECFA,或者是目前和大陸越來越密切的經濟交流,台灣民眾關切的重點未必集中在統獨主題;潛藏在民眾內心的擔憂,多在於未來工作會不會出問題,就業機會是否逐漸流失。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這種擔憂一方面和全球經濟局勢有關,另方面,在民進黨和所謂“本土社團”偏頗解釋之下,很多人對開放承認大陸學歷等政策都感到不滿,強調“顧飯碗”的擔憂已經從一般勞工,擴大到大學教授等社會菁英身上。

  的確,中國崛起,幾家歡樂幾家愁,但得到好處的未必只有大陸民眾而已。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廉價勞力市場,有人在這種情勢下丟掉了飯碗,但也有人看出新的區域經濟模式和分工機會。在原本“大中華經濟圈”成形的年代,卻由於民進黨執政八年的鎖國政策,台灣事實上是走入了邊緣化的死巷子。前“政務委員”朱雲鵬最近談台灣“失落的10年”,指台灣的出口原本高於韓國,現今只剩韓國的一半。多少台灣勞工的飯碗,就是這樣丟掉的吧!

  社論說,時勢所趨,台灣沒有多少選擇,否則連下一代的飯碗可能都會出問題。民進黨抗議遊行,說是為了“顧飯碗”;但馬政府加速和大陸的各種協商談判,難道不也是為了顧台灣人的飯碗?大家對台灣經濟前景的解讀可能不太一樣,對“飯碗”的解讀更可能不一樣。譬如,台灣有不少人到大陸去工作,有人解讀成台灣工作機會流失,逼得年輕人必須到外地找飯碗,人才跟著流失。但也有人看做是台灣人才具有競爭力,把飯碗延伸到大陸和其他國家。全球化趨勢之下,人才和資源相互流通,實不必大驚小怪。

  為了“顧飯碗”,大家應拋開政治意識形態,既然顧飯碗是共識,那麼好好地解析顧飯碗的方法,才是焦點所在。顧飯碗的方法很多,台灣不必畫地自限。 


    相關專題: 第四次陳江會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