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華社時評:中國救援 有情有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0 15:48:44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目前,賑災行動正在海地地震災區緊張進行,現場的救援人員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這麼一批中國人:他們不分晝夜,不畏艱險,向海地災民奉獻著真摯之愛。

  新華社的國際時評指出,中國的救援行動及時、盡力。地震突發僅十多個小時,第一批國際救援隊伍就趕到海地,這其中就有60名來自中國的專家和醫生;在殘垣斷壁間的空地上,中國醫療隊第一個搭建起簡易的醫療所,迅速為受傷人員實施救治;餘震不斷之時,痛失戰友的中國女維和警察冒險救出數名塌房下的災民;連日來,中國政府和各界民眾以不同方式、通過不同渠道向海地提供各種援助,表達慰問。

  救援賑災,感同身受;關愛災民,發乎內心,中國政府和民眾救援海地的情感至真至純。基於這份情感,中國醫療隊隊員排除困難忘我地投入搶救,贏得海地政府和民眾的由衷感謝;基於這份情感,中國國際救援隊連續奮戰,搶救生命,發掘遺體,到19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共挖出15具死難者遺體,其中包括聯合國駐海地最高官員赫迪.安納比等7名外國人遺體,趕赴海地視察災情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地用中文向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說了三遍“謝謝”。

  廢墟下的生命隨時可能終止,救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中國國際救援隊總領隊黃建發說,在最短時間內調集有限資源,向最需要的地區實施救援,“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搜救行動不分國界”。

  不分國界,這是人道主義的基本理念。基於這一理念,中國民眾表達慰問、積極捐款,儘管不少人此前並不十分了解這個遙遠的加勒比海島;基於這一理念,曾大量接治汶川地震傷員的四川一所醫院發出“海地地震醫療救援請戰書”;基於這一理念,中國民眾在哀悼地震中遇難中國維和警察的同時,也為他們生命的付出感到自豪。

  逢災而絕地相救,這是人類的美好本性。中國在海地的賑災行動,是高尚人道、無私情意和國際責任的體現。正如日本《產經新聞》文章所說,海地地震後,中國反應迅速,最先伸出援手,積極而負責任。


    相關專題: 海地大震 中國馳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