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28日電/“當‘總統’”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志願,雖然願望成真的人不多,至少傻得可愛。但現在,有人心中想“選‘總統’”,行動上卻要先“選市長”,選市長成了選“總統”的入場券,算計何其複雜!
“‘總統’不是人幹的!”前後任“總統”陳水扁與馬英九都說過這句話。陳水扁卸任後弊案一件件被挖出來,大家才驚覺他任內那樣辛苦,原來是想方設法為攢積家中財富,難怪“不是人幹的”。
聯合報特稿指出,馬英九愛講冷笑話,曾促狹地說:“‘總統’不是人幹的,是馬幹的!”用來說明自己是幹“總統”料。但一年多來,他幹得如何?跌落谷底的信任指數是最好答案。
扁、馬都幹過台北市長,扁雖僅幹一任,但落選時民調還居高不下;馬則是扎扎實實幹完兩任。兩人轉任“總統”後,何以都慨嘆“總統”不是人幹的”?主要是“總統”的任務與高度,皆非“直轄市長”所能比擬,即使掌理過首善之都,也未必能馬上勝任。
台灣如此,海外也有相近情形。美國總統奧巴馬以第一位黑人總統風光入主白宮,一年來也灰頭土臉。政論家札卡瑞亞在華郵專欄建議,奧巴馬要擬出引領國家的鴻圖大計,而不光像個只在政策施行面打轉的總理。
奧巴馬從參議員轉戰總統,原本是為民喉舌的國會議員,卻在主持國政時遭遇“決策與民意脫節”的問題。由此看來,“日理萬機”不僅在形容總統的忙碌,更貼切的,應是其工作的複雜性。
這樣的職位,即使是從小立志“當總統”如奧巴馬,也要在上任後面臨挫敗,才感受到總統難為,而以誓言“寧可只當一任好總統來堅持改革理想。
當“總統”的格局,絕不同當市長。想當“總統”的人,傾全力提出“治國”藍圖猶嫌不足,何況是“先拚五都、再拚‘總統’”的半吊子競選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