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是維持現狀的條件和保障
由於現代化建設對於中國國家利益的極端重要性,鄧小平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一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也就是說,大陸方面選擇和平統一,並不是擔心武力解決不了問題,也不是怕甚麼人,而是不希望因此影響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確實也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台灣民眾的善意,但不能由此認為大陸方面已經沒有了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和勇氣,更不是不具備武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不願意作出選擇。假如出現不得已的情況,比如說出現了《反分裂國家法》所宣示的情況,大陸方面將會採取斷然行動。問題在於,“一國兩制”不僅僅消除了戰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開闢了新的道路。因而,“一國兩制”理所當然地成了維持兩岸關係現狀政策的理論和政策基礎。
第一,“一國兩制”排除了戰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國兩制”理論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的一次革命。中國古代有一個“漢賊不兩立”的傳統觀念,認為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一旦被認為賦予了“天命”,那麼這種“天命”就是獨一無二的,確立和維護“天命”的唯一辦法是你死我活的戰爭。而實際上,所謂的“天命”只是傳統小農社會中某個小圈子、某個族群的私利而已,基本上與大多數民眾無關。在中國現代史上,蔣介石是這種傳統政治思維的代表者。1946-47年,儘管出現了國共合作建國的歷史性機遇,當時毛澤東已經考慮準備把中共中央機關從延安搬到淮陰去(他跟張治中說,南京太熱,淮陰會涼快一些),但蔣介石以為有能力消滅共產黨,他撕毀了停戰協議,發動了內戰。1949年,當內戰基本定局的時候,蔣介石又拒絕了共產黨的“和平協議”,實際上也是再次拒絕了合作建國的機會。鄧小平超越了這種傳統政治思維。“一國兩制”理論的光輝之處是,它樹立了國家和人民實質性的整體利益的絕對性,同時排除了某一“制”的正統地位的獨佔性、排他性,從而消解了戰爭的必要性。“一國兩制”作為鄧小平中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解決台港澳問題的策略思想,對於中國政治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雖然“一國兩制”的提法被台灣一些政客作了很多負面宣傳,似乎成了過時的理論,但兩岸確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維持現狀的共識,事實上就是認同“一國兩制”。也可以說,維持兩岸關係現狀,等於承認現狀就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一種表現形式:維持現狀就是一個中國之下兩“制”之間和平相處。雖然它只是一個過渡性的形式,但或許甚麼形式都會帶有過渡性。如果能夠在維持現狀的意義上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則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形成了新的積極形式。相信隨著兩岸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兩岸同胞一定會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創造出更好、更積極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