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面對秋、菊之爭 市民普遍“還是選陳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2 11:48:32  


  中評社台北2月2日電/市長之路猶如倒吃甘蔗的陳菊,從當選無效之訴,到外界質疑起她的健康亮紅燈,種種低潮,直到去年成功舉辦高雄世運,陳菊一吐幾年來的不順遂,一路“紅”回黨內。如今,競選首任大高雄市長,眼前展現的聲勢,幾乎是所向披靡。 

  中國時報特稿指出,國民黨對她莫可奈何,她最強的對手,反而是自家人楊秋興。楊秋興於高雄縣執政八年,設立路竹科學園區、太陽能園區、環保園區,直到去年底與產業界徹底結合的義大世界,無論產業發展或招商能力,“五星縣長”確非虛有其表。 

  面對秋、菊之爭,地方普遍出現一種想法,就是認為楊秋興既已擔任兩屆縣長,但輩分較高的陳菊,卻僅擔任一屆市長,“公平起見,還是選陳菊。”儘管這樣的邏輯過於簡化,但在大高雄,對楊秋興的殺傷力不可謂不大。陳菊的“輩份”不在其年紀,是從事民主運動的經歷。二二八事件時高雄火車站前死傷無數;高雄也是台灣關鍵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地,在許多高雄人心底,“台灣人的女兒”陳菊,有無可替代的定位。 

  尤其,近年來從內而外,無論是世運光環,還是在偶像劇中才看得見的清新街廓,高雄的蛻變,讓她過去乘載的苦痛有了進步感。悲情轉成了進步,民進黨隨著扁案被打落谷底的氣勢中,綠色執政竟然在高雄挺住了。光榮,就是陳菊選高都獲得高支持度背後的支撐力。 

  陳菊靠對民主的犧牲與城市的重造奠定立基,但另一方面,高雄產業發展遭遇瓶頸、就業困難、薪資普遍低落,還是高雄子弟心中抹不去的痛。這一點,恐怕是陳菊的阿基里司腱。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