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孔子》:以素樸解構聖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5 00:16:44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光明日報刊載署名王田的文章指出,在昭示著電影科技之未來的娛樂大片《阿凡達》餘波未散時,走來一位千年文化聖人,不過這一東一西兩部影片不具可比性,也就不必硬拿來比較:前者說著橫空出世的新語言、新文化,後者說著古老的春秋禮樂;一個繁花似錦、一 
個樸素無華。 

  作為傳記片,《孔子》並不致力於完整的人物生平,而是節選了孔子51歲至老的時光。始於其政治巔峰——任魯國大司徒與代國相,經墮三都被邊緣化後,走上顛沛流離的周游列國之路,晚年以教育家身份回到魯國。整體而言,影片製作精良把握得當,作為有史以來將孔子搬上銀幕的首次嘗試,既沒出現解構主義式惡搞,也做到了為神聖主義祛魅。但是這“聖人”與“首次”,多少束縛了創作者的手腳,即使本著拉下神壇還為凡人,仍難免故事有些簡單、人物欠些豐厚。 

  政治與教育,結構了影片前後兩部分,從政治最輝煌到跌入谷底,然後以儒釋道互補的想象設計了“子見老子”,完成了心靈轉折開始周游列國,兩段銜接順暢。前半部的事件選取暗示了某種立場:孔子之所以沒有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在於其政治理想的烏托邦色彩或政治上的理想主義。影片主要表現了孔子與顔回、子路、子貢等的師徒關係,有些段落感人,比如子路懷揣孔子教誨,外正禮儀內正心靈,戰死沙場時不忘將頭盔戴好。有些段落則牽強,比如眾徒分飲一碗馬肉湯顯示了傳道的艱難,卻沒有顯示他們為什麼甘願艱難地追隨孔子;顔回水中撈書,且不論史實,其超現實畫面的煽情與全片風格不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