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10日電/馬英九昨天親上火線報告“兩岸經濟協議”(ECFA),熟悉兩岸事務高層說,目前台方仍是以上半年簽訂ECFA為目標,不過,ECFA洽簽難度更勝“兩岸租稅協議”,從起跑要到完成,得要飛過萬重山。
聯合報報導,高層口中的“萬重山”包括,在內政上,需考量包括選舉因素在內的政情變化,同時一一做到府院高層一再宣示的,洽簽ECFA前,民調必須超過六成,同時還必須交由“立法院”審議,最重要的是,島內在因應貿易自由化的同時,還必須分階段做好產業調整,每一關都不輕鬆。
在與大陸協商時,台方也必須根據兩岸經濟量體差異,力爭“實質對等”,包括,盡量縮減台工業產品降稅幅度、根據兩岸經濟體大小計算服務業准入的適當比例等。至於台方協商ECFA的底線:不擴大開放農產品進口、不開放陸勞,也都必須堅守。
官員說,上月底,兩岸在北京首度協商ECFA時,對於彼此一時難解的堅持,都是採技術跳過,但未取得對方明確承諾前,這些難題恐怕成為彼此籌碼,“台方堅持800多項農產品不進一步開放,對方或許願意接受,但不代表台方的1,000多項目工業產品,完全都能躲過免降稅命運。”
此外,雙方首次協商ECFA時,彼此關切利益不同,例如台方關注現行出口到大陸的產品,能否多多調降關稅;大陸則在意,台方是否排除對大陸的歧視性待遇。雙方正式攻防時能否取得妥協之道,也是難題。
官員舉例,儘管目前尚未交換早期收穫清單,不過,對於如何計算,到底是應該根據兩岸貿易額,或是根據兩岸貿易項目來計算開放比率,雙方也都各執己見。
官員說,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與慣例,WTO成員在洽談自由貿易協定時,應遵照自由化精神,給予彼此實質大量降稅,一般要求的產品降稅比率都在80%以上(含早收清單),不開放的敏感降稅比率也維持在20%以內,未來ECFA也會循此比率。
不過,究竟應該是以“貿易總額”,或是“貿易項目”來作為計算比率的母數,WTO並未清楚規範,實務上,也多交由貿易伙伴相互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