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09中國文學回顧:在新的轉折點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9 00:18:15  


 
  在我的短視中,大學的學術研究有鮮明風格的已經越來越少了。王彬彬《當代文藝中的“階級情”與“骨肉情”》分析了“紅色經典”的“階級情”與“骨肉情”的衝突與沉浮,既理清了文本的內在結構,也探討了歷史語境與文本的關係,在一個新的層面上闡釋了“話語”與“權力”的關係。王堯《“關聯研究”與當代文學史論述》對“兩個三十年”的比較,顛覆了我們所熟悉的一些結論,他的研究以史料見長,本文亦有這樣的特點。但我覺得他這些年來一直強調的“關聯性”研究,對當代文學史的複雜性的探討,或許更具方法的價值。

  對“近三十年文學”的命名,打破了文學分期的局限,從2008年開始,這方面的論文增多。程光煒這些年一直在做“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工作,以此重建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合法性。他主編的《八十年代研究叢書》,集中了他本人和學界一些同仁的新成果,當引起關注。他的《歷史回叙、文學想象與“當事人”身份》,讀查建英編《八十年代訪談錄》,由點帶面,討論了如何認識“80年代”的問題,其方法與結論都拓展了20世紀80年代文學與思想文化的研究空間。黃發有《人化審美到物化審美》,採用樸素、動態、開放性的“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概念,在多元交叉的文化與審美考察中,對近三十年文學的價值選擇、審美邏輯的內在演變進行了深入的文化反思與整體性透視,頗具啟發性。何言宏《“正典結構”的精神質詢》,重讀靳凡《公開的情書》和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質疑文學史研究“主流叙述”所形成的“正典結構”,提出了如何將近三十年文學“經典化”的問題。

  此類研究的反思性特征,也反映在對近三十年文學批評的回顧中。陳思和《藝術批評.新方法論.學院批評》,是他為《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七九-一九九九).文學理論卷》所作導言的第三部分,著重回顧了作家作品論的發展。他在文章中提出:“學院派的批評並不意味著要脫離社會現實,脫離文壇話語,把自己當作與世隔絕的怪物,文學批評的生命力就在投入文學實踐,介入社會進步,所以,即使是學院派的批評也不應該躲在學院裡萎縮自己的學術生命,或者自命清高脫離實際,對社會不發生實際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