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死刑存廢 “法務部長”不是第四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1 08:58:13  


王清峰若反對死刑,她應該做的,是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廢除死刑的立法工作,並讓民眾相信社會安全秩序不會因廢死刑而打折,才是根本之道。
  中評社台北3月11日電/台“檢察總長”提名人黃世銘在“立院”說,他贊成廢除死刑,但已判刑確定者,基於“依法行政”應該執行。次日,“法務部長”王清峰立即親自撰文回應,堅持死刑應“暫停執行”,並說即使丟官亦在所不辭。

  聯合報社論指出,王清峰曾是人權律師,她推動廢除死刑的努力令人敬佩;但如今身為“法務部長”,若仍只是“主張”反對死刑並“堅持”不執行,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有違法之虞。王清峰若反對死刑,她應該做的,是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廢除死刑的立法工作,並讓民眾相信社會安全秩序不會因廢死刑而打折,才是根本之道。畢竟,這是法制的問題,而不只是個人信念的問題。

  台灣最近四年均未曾執行死刑。從陳定南任內起,經施茂林、到王清峰,皆以“不執行”的手法處理死刑犯問題;嚴格來說,這都是避重就輕的作法。律法既有死刑條文,司法官又已依法審理判決定讞,卻在“法務部長”一關受阻無法執行,這是枉法的行為,也是行政的怠忽。基於對生命的珍惜,“法務部長”不執行死刑,悲憫之心當然可以理解;但從維護法治的立場計議,如何逐步在法制上構築落實廢除死刑的階梯,恐怕要比依恃個人信仰或行政操作來得合理。

  推動廢除死刑,絕非簡單的工作,這在全球皆然。儘管世界過半國家都已廢除死刑,但民主如美國,目前僅十幾州通過廢除死刑,多數州仍存在死刑;如日本,曾一度停止執行死刑,其後又恢復執行,去年一月即一舉處決四名人犯。其主要原因,都是社會現實和人權理想之間仍然存有相當距離。以日本為例,上月公布的民調,有高達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這顯示一般庶民對於重大殘暴犯罪行為的恐懼,認為無死刑可能引發犯罪者的儌倖心理而增添兇殘暴行,且失社會公道。

  回看台灣的情況,雖然國、民兩黨主政者都支持廢除死刑,也均透過“法務部”門要求法官減少死刑的判決;但去年台灣仍有十二人因為罪行兇殘,遭判處極刑確定,這也使得台灣目前未執行的死刑犯增加到四十四人。亦即,在明知政府政策不樂見死刑的情況下,仍有十多名法官艱難地寫下死亡判決。這或許是凶手實在罪無可赦,法官欲免其一死亦“於法無據”;但法制上仍存在死刑,則是使法官們無以迴避而判處極刑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王清峰身為“法務部長”必須面對的挑戰。

  嚴肅而論,消極地以“不執行”來規避死刑,其實是一種枉法的態度。法務首長若以鑽法制縫隙的手段來博取“尊重生命”的美名,更可能徒增民眾的疑惑。王清峰和黃世銘都是心懷悲憫的法務工作者,自無庸置疑;但如何衡平持守法治與仁慈,以確保正義得獲彰顯,不僅是兩人無可迴避的責任,也是整個政府體系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要解開這個糾結,政府可為應為者有二:一是由“法務部”主動提出廢除死刑的條例,送交“立法院”審議,促使朝野“立委”對此一問題嚴肅辯論,同時藉機向民眾進行宣導,並測試社會溫度。即使最後不獲社會認同,法案未能過關,王清峰也才有資格說自己努力過了。第二,若上述法案無法通過,則應退而求其次推動“死刑暫緩執行條例”,使目前光憑部長一人說了算的“不執行”作法,取得法律依據。

  成為一個“無死刑”的地方,或許是台灣應有的追求。但如何在現有社會基礎上實現這個目標,主事者除了需要時間來建立社會共識,更應積極努力朝法制化邁進;而不宜聽任法院的判決被變相否決,畢竟“法務部長”不是超越三級三審的第四審。至於“廢死”法案將在“國會”遭到什麼命運,這就不是“法務部長”需要瞻前顧後的事了,因為那考驗的是朝野“立委”的智慧深度。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