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傳統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在這裡,圍繞“書”展開讀書、教書、寫書、藏書等一系列活動。近些年,由於“國學熱”的巨大推動作用,書院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不少地方也順勢推出了“書院文化游”。
勾連傳統與現代的書院文化
從時間來看,書院起源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綿延了千餘年;從空間來看,歷史上的書院遍布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從數量來看,千年以來,書院的總數至少有7000所,留存下來的有百所,分布在江西、陝西、湖南、廣東、浙江、安徽、江蘇等省,在全國知名度較高的有20多所。
文化學者楊樂民介紹,目前書院以3種面貌呈現出來:現存古代書院、複建古代書院、新建現代書院。由於種種原因,較好保存下來的書院並不多,而新建現代書院也不容易獲得認可,複建古代書院便成了不少地方的熱衷之舉,被認為既可以帶來保護、傳承文化的贊譽,還能引來新一輪的旅遊熱。
據了解,那些保存較好的書院一般名氣都比較大,獲得過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如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而一些現代書院也大都是文化名人領銜興建的,如張岱年、季羨林等創辦中國文化書院並在杭州設立了分院、陳忠實創辦白鹿書院、馮驥才創辦北洋書院、張煒創辦萬鬆浦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