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京媒:美國為何一再揮舞“匯率”大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9 00:29:18  


 
  對美國動輒揮舞匯率大棒的慣用手法人們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與另一超級大國——蘇聯的冷戰較量,使其長年背上了不堪重負的政治壓力和經濟包袱。從1980年起,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兩種變化,一是對外貿易逆差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占當年GNP的3.6%;其次是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在上述雙赤字的陰影下,美國進入了經濟嚴重動蕩的1985年。那年日本不僅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而且日本商品——從汽車到家電充斥美國市場,這種狀況令美國人發出了“日本將和平占領美國!”的驚呼。面對這一局面,美國的許多大企業主和政要強烈要求當時的里根政府干預外匯市場,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經濟。於是,在對美貿易中享有巨額順差的日本,理所當然就成了美國需動用“匯率”大棒予以收拾的國家。

  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五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達成了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廣場協議”,決定5國聯手有序地使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以矯正美元估值過高的局面,從而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有媒體報道,在五國財長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也沒有問題”。

  但在協議簽署後不久,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時任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日德.伯格斯藤為代表的專家,仍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言外之意,美元對日元還可繼續大幅度下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