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劫難的《富春山居圖》,起首一段已燒去,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並斷成一大一小兩段。從此,小段被稱作《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大段保留了原畫主體部分,被稱作《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真假畫卷
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地方官員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可二者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不知出於何因,乾隆皇帝認定先進宮的那一幅,也就是他在上面賦詩題詞的那一幅是黃公望的真跡,後來的是臨摹品。由於後來者畫得實在“逼真”,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乾隆皇帝不忍心丟棄,也把它收入內府收藏。
清朝滅亡後,學者們提出了疑義,認為被乾隆皇帝鑒定為假畫的那幅《富春山居圖》才是黃公望真跡。理由是:那幅《富春山居圖》是半截畫,有明顯的火燒和修補的痕跡,與歷史記載相吻合。經過專家反覆鑒定,到上世紀70年代,最終確認被乾隆皇帝鑒定為真跡的是假畫,被乾隆皇帝鑒定為假畫的才是真跡《富春山居圖》的後半段——“無用師”卷。
真跡《富春山居圖》雖被打入“冷宮”200餘年,但是卻因錯得福,沒有被皇帝在畫面上題詞賦詩,加蓋玉璽,保留了一個“乾淨之身”,從而完好地保持了原畫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