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陸文創起飛 台商大好機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8 11:07:13  


  中評社台北3月28日電/中國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近年來日益重視文創產業的發展,也意識到文創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並不會低於其他生產事業,於是各種文創政策陸續出爐,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投入規劃文創產業相關園區以及策略。對於台灣文創產業業者來說,現在是把握到中國大陸市場發展文創產業的好時機。 

  大陸GDP成長速度這些年來都維持在10%左右,但文創產業在GDP成長所佔的比例只有3%,遠遠低於歐美的6%。因此中國的文創產業市場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台灣的文創產業商業化發展比中國大陸起步早,所以有優勢可以進攻中國大陸文創產業市場。 

  台灣工商時報報導,法蘭瓷總裁陳立恒認為台灣的文創業者去中國市場開拓市場,心態上要將中國市場視為一個通路,進去之後積極拓展通路,完成通路的佈局,透過大陸市場的佈局,台灣的文創事業品牌可以躍進國際市場,達到成為國際化的品牌。 

  台灣的文創產業人才和中國大陸比起來,目前還有些優勢,因為台灣的設計人才能力比中國大陸強一些,台灣的文創業者人對於將品牌推廣到國際市場比較熟悉,所以在建立品牌與推進品牌等行銷方面,台灣還是比較領先的。 

  注意智財權被竊取風險 

  不過台灣的文創業者到中國大陸時,要特別注意智慧財產權的風險性,因為許多大陸業者會模仿或是剽竊台灣的創意著作,如何保障自己創作的權利,以及發現被竊取創作時,如何和陸資企業打著作權官司都是台灣文創業者要學習的地方。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林秋芳認為,過去台灣的文創品牌到中國大陸都是單打獨鬥,很難讓中國大陸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這幾年政府與業者越來越得如何利用辦大型的商展來吸引中國大陸的企業與消費者的注意。 

  林秋芳舉例過去參展時台灣的品牌都是散落在展區的各個角落,完全不集中,但在2008年外貿協會主辦的南京台灣精品展時,就將所有台灣知名品牌聚集在一起,成立一個台灣精品的品牌館,“群聚效應”讓大陸業者對台灣品牌印象更為深刻。 

  要發揮“打群架”概念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副祕書長周明榮指出,“群聚效應”就是大陸業者講的“打群架”概念,人多勢眾,就會產生影響力。當台灣品牌聚攏在一塊展覽時,會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效果,許多剛萌芽或是屬於微型創業的品牌,就有機會被發掘與接觸。 

  這兩三年,在中國大陸的大大小小展覽活動上,台灣業者越來越清楚團結力量大的道理,會靠攏在一起參展,讓大陸廠商業者對台灣品牌一目暸然。2008年在廈門舉辦的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當時有140多家台灣業者參加,參展完畢後很多台灣小型的文創業者都拿到訂單。 

  2009年辦的第2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台灣業者增加到150多家,同樣的參展完畢許多業者都接到訂單,或是找到在中國大陸的代理商,前進中國大陸市場。預計今年6月22日在廈門舉辦的第3屆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台灣業者將會達到170多家業者。 

  儘管兩岸交流多年,但台灣的文創產業品牌對大陸民眾來說,還是屬於陌生的,台灣的文創業者到中國大陸就像是賣保險契約一樣,都必須經歷過陌生開發的階段。台灣業者可以藉著積極參加文化創意博覽會等參展活動,與中國大陸廠商和消費者進行第一次接觸。 

  林秋芳認為,博覽會的效益是可以幫助業者找到在中國的代理商和通路商等,取得在中國大陸的經驗值。藉著展覽會場,台灣文創業者可以初步了解當地的文化品味以及當地社會民情,然後在思考將來到中國大陸各地發展時,除了堅持台灣原創以外,在如何調整因應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林秋芳就以親身經歷表示,某次在廈門時,看到來自北京等地的廠商一開口就是說,只要是台灣製作的通通打包起來,可見台灣製造生產的品牌在中國大陸是非常有魅力的。台灣文創業者可以趁著中國大陸這波台灣品牌熱的風潮,分享中國大陸文創市場的大餅。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