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雙英辯的內外形勢和ECFA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4 12:29:23  


  中評社香港4月4日電/美國世界日報3日社論說,兩岸有關ECFA的商談日前在台北郊外桃園大溪召開,雙方秉持的原則是“快、易、少”三字訣,或謂台灣所提出的早期收穫清單因為多了一個“少”字,可能在未來商談中縮水。至於ECFA何時可以正式簽署,依然是標準答案,爭取在今年6月的江陳會實現。由於黨內外各有不同異聲,兩岸ECFA能否如期實現,以及簽署後是否可能引爆政治事件,似乎均存在不小變數。總之,為了ECFA兩岸上空似乎總有一朵朵黑雲驅之復來。 

  社論說,兩岸協商ECFA雖經執政者一再保證或說明不會涉及政治,但反對者無論如何都要把ECFA往政治上扯,不但要求“立法院”發揮制衡和監督功能,還要求交付公民投票。對此,馬英九選擇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辯論,預定4月底登場。問題出在綠營豈有可能不知道ECFA對台灣經貿發展具有長短期的特效,非但在短期內有助於台灣低迷的經濟脫困,至少能在東協加一或加三的自由貿易區外,通過和北京簽署ECFA,從而享有同等的關稅優遇,且免於邊緣化;長期則可開發大陸市場,在規模上提升台灣經濟格局,又非僅考量台灣中小企業和弱勢族群。就算談不上是什麼救命靈丹,但總是一條出路。綠營擔心的其實是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政治效應或將從此深植人心,影響所及非僅關鍵兩岸經貿發展而已。這是台獨的罩門,就看馬英九有無魄力挑明。 

  而且這更和東亞國際形勢的消長息息相關,而這也是馬英九必要直接面對的課題。美國和日本雖在口頭上宣稱樂見兩岸和平相處;但美日所期待的和平相處是兩岸冷和,未必樂見兩岸因為ECFA帶動兩岸經貿一體化,乃至雙方交往愈走愈近、愈見熱絡;而是希望台灣和大陸處於長期緊張狀態,而又無從改變現狀。即舉日本防衛廳最新出版的“東亞戰略概觀─2010”的報告內容為例即可明白:這份報告說:與中國改善關係,馬英九不僅要展現經濟上的實質效益,還要滿足民意希望,確保台灣的主體和安全,否則2012年的連任之路恐怕凶多吉少。如果不標明上述文字係來自日本防衛廳智庫的看法,極有可能被視為正是台灣島內民進黨和綠營發出的政治語言。而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才訪問過北京,並公開宣稱“不支持台獨”,所以會在防衛廳即軍方報告中出現親綠語言,當然別具玄機。 

  社論說,民進黨和島內綠營既視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為賣台之舉,對ECFA自是痛心疾首,必要去之而後快。日本防衛廳智庫適時發表類似看法,姑不論這份報告是否客觀,但其所能產生的呼應效果是很清楚的。日本人相當強調“自肅”,明言對台灣前途無從置喙,何以會在兩岸經貿議題上,通過戰略觀點介入台灣政治,且高度呼應島內台獨團體。或謂ECFA之於台灣無異洪水猛獸,這本是就台獨思維立論,有了ECFA,兩岸經貿一體化或可望在相當時期內成形,形勢的一消一長,當然不利台獨的發展。由此觀之,日本之於台獨的態度也就無所遁形。 

  馬英九上任以來一貫因為向綠營“討好”而遭深藍支持者質疑。何以綠營不依不饒,原因很簡單,馬英九的“綠化”不在本質,而在治理的示弱,這只會助長反對者的氣焰。當然也可以預料今年4月底的“雙英辯”,民進黨絕不可能僅僅停留在ECFA的議題上,而在重申台獨主張。而且民進黨必然會在策略上鎖定兩個論述。一是台獨法理優於兩岸關係;二是標舉社會公平正義的分配問題,替代台灣經濟應否永續發展。簡單的表述就是ECFA能否提供台獨有理,全民翻身的機會。民進黨集中訴求農民和中小企業利益就是一個指標,而不顧台灣未來發展。若無法全面滿足,即反對到底。 

  社論說,馬英九若以“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論”和經濟發展的免於邊緣化,對應蔡英文的“台獨有理”和“全民翻身”,在攻守之間因氣勢不同,必然落於下風。蔡英文既有意問鼎2012大選,又豈能輕易放過馬英九,狠批之餘必要上綱上線,非逼馬英九局促於賣台與否的論述上而陷於辭窮不可。如果說下次大選活動已然開始,馬英九該當如何肆應,就不僅是ECFA的辯論而已。 

  社論說,是以馬英九實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建構從ECFA過渡到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景和論述,非僅要能超越既有的“三不論”,但求防禦;還要能點出綠營的民粹傾向以及台獨的欺騙性和虛無本質,主動搶下發語權和詮釋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