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只“差一票”成為國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9 09:29:32  


這套符號是章炳麟所創,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狀,與前述三派無關,可稱為“簡單漢字派”。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游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另外兩種說法:“因為普通話是1949年以後的官方的一個政策,所以有的人甚至於把普通話說成是官話,但是這個更早就是更開始就是國語,這個普通話繼承的就是國語,中間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國語那是在民國的時期,還有什麼注音符號,b、p、m、f、d、t、n、l、g、k、h,這些都是同時來推廣出來的。最好玩兒的是,我去過好幾個地方,我去洛陽,洛陽人跟我說,當時討論這個國語的時候,當時候選的一個是北京話,一個是洛陽話,我們洛陽話就差一票,如果要是洛陽話勝了呢,咱們現在要說普通話就得是另一個……然後我又到了陝西,陝西又有人跟我說,當時這個確定國語的時候,候選兩個話一個是北京話,一個是陝西話,說我們就差一票。”

  到底是哪一種方言當初“差一票”成為國語呢?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了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二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黎錦熙本人沒有參加會議,但是與當時的許多與會者熟識,所以這篇文章內容翔實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會議的經過。

  1912年(民國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恒(稚輝)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

  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會員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具備下列四條之一:1、精通音韵;2、深通《小學》(古時稱“文字學”為“小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