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學者:“民間對話”開中外人權交流新渠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09:52:18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在中美第15次人權對話舉行之前,中國的人權研究專家表達了更多參與國際人權交流的願望,希望人權的“民間對話”成為“官方對話”之外的有效途徑。

  新華社報道,近日在天津舉行的“第二次全國人權研究機構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會集了中國28家人權研究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他們對即將於下月中旬舉行的中美人權對話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希望民間人權研究機構開闢更多對話渠道。

  “用對話代替對抗,是務實的做法。”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說。他認為,大部分誤解都來自無知,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一個國家很難完全了解另一個國家人權的基本原則和複雜背景,解決人權“分歧”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對話。

  “官方的人權對話已開展多年,但民間對話形式偏少,民間參與程度不夠。”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齊延平說:“經常能聽到來自國外學者關於中國人權的聲音,而中國自己的人權研究機構常常處於失語狀態。”

  為此,中國的人權專家建議中國人權研究機構在人權問題上發揮更大影響力。

  中國著名人權專家、中央黨校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張曉玲認為,在人權這一較為敏感的領域,官方的對話容易陷入僵局,而民間對話可以更輕鬆、更開放,表達更容易讓對方接受,也更利於減少分歧。

  中央黨校1997年同加拿大人權與民主發展國際中心簽訂了3年的合作協議,每年舉辦兩次人權研討會,在人權教育、人權法律及其實施機制、人權與和諧社會等方面展開討論。

  “通過民間交流,向國外介紹中國在人權領域的進步和實踐,外國專家對我們的一些做法表示理解或是贊同。”張曉玲說。

  張曉玲說,民間人權交流與對話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學術會議、互訪交流、人員培訓、專題研究、著作翻譯等。

  事實上,在中國,雖然民間機構有了與國外對話的意識,但其對話能力還有待提高。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成立了一些人權研究機構,但這些機構大多設在高等教育系統,而中國龐大的地方社會科學研究院系統中,類似的人權研究機構不多。

  在中國政法大學從事人權教育的徐爽副教授說,人權教育課程在中國高校中的開設情況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目前僅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少數幾所大學開設了常規性人權教育課程。“這種狀況與國際上日漸成熟的人權教育水準顯出了差距,導致中國人權研究人才短缺。”徐爽說。

  羅豪才鼓勵中國人權研究機構和專家更多地參與人權問題的國際交流。他說,在中國人權狀況不斷改善的進程中,中國的人權研究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回顧幾十年中國人權的發展歷程,處處可以看到中國人權學者的足跡和心血。”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董雲虎說,中國人權理論的研究水準不高,不僅跟不上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步伐,也跟國外研究水準有很大差距。他希望中國人權工作者成為創新和發展人權理論的主力軍,在國際人權領域擁有更多話語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