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報》日前刊登署名葉匡政的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公公知識分子”成為網絡熱詞,還進了媒體熱詞榜。公公知識分子與公共知識分子只有一字之差,含義卻大相徑庭。公公學名太監,因沒了男根,對於權貴主子自然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這裡的男根在我看來,就是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是對真理、正義、良知的信仰。
中國歷代都有對“公公知識分子”的批判,孔子就給這種人取了個名字,叫“鄉願”。所謂鄉願,就是一鄉之中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諾諾,左右逢源。孔子認為這種人是道義德行的禍害。孟子更反感這類人,直接說“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願也”,這裡“閹然媚世”就是指像公公一樣被閹割的媚世者。孟子這樣說他們:這種人你要指責他,找不出什麼大毛病;他們同於流俗,合於污世,為人好像忠信,行為似乎廉潔,他們也自以為是,但與真正的道義是完全背離的,他們是人類品德中的敗類。
孔孟當年所說的為士之道,與我們今天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定義大意相同,強調的也是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與批判精神,以及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他們期望知識分子奉行的是獨立的道統,而不是“妾婦之道”。
“妾婦之道”與“聽話哲學”,是這類“公公知識分子”奉行的準則,在他們眼中,真理不過是服務於既得利益者的意識形態,知識也平庸成可以沿街叫賣的產品。他們因此成為這個社會最安全、最少異議的人群,隨機應變的活命主義和功利主義,是其真正信仰。
孔子對這類知識分子還有一個稱呼,叫“小人儒”,荀子更是直呼“賤儒”。他為“賤儒”畫過三幅像,我看也很適合用來描繪“公公知識分子”:一類帽子戴在頭上也顯得頽廢而沒有精神,談吐平淡無味,卻故意模仿聖人的樣子;一類外表衣冠整齊,臉色莊重,一副自得的樣子,整日不發一言;還有一類,懶惰懦弱膽小怕事,沒有廉恥卻貪圖吃喝和利益。
看了荀子的畫像,我們會發現這個時代確實盛產這類“公公知識分子”。孔子說,君子不器,這裡“器”的意思就是指囿於某一專業,不關心世道人心。而“公公知識分子”卻往往以成“器”為傲,根本不會在意學問背後,是否還有什麼活的生命法則和真理法則。所謂的學術殿堂,早已成了這類“公公知識分子”買賣學問的菜市場,只不過這個市場的規則,要複雜一點抽象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