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經濟日報:嚴防歐債危機後座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2 08:45:40  


  中評社台北5月12日電/由希臘債務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動盪周一出現轉機,歐盟27國財長宣布建立一項總額7,500億歐元(約9,550億美元)的穩定機制,為歐元區高負債國家構築“防洪堤”;歐洲中央銀行則暫拋獨立性顧忌,決定從次級市場購買成員國公債,並恢復金融海嘯期間一系列非常規措施,向市場注資;同時,包含美國聯準會(Fed)在內的全球主要央行亦與歐洲重啟換匯協議,以提供美元表達支持。三劑猛藥齊下,立收奇效,全球金融市場以強力彈升回應;然歐債問題牽連複雜,危機或已緩解,但未根除,其強大的後座力更不容小覷。

  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指出,歐債危機這一幕,與2008年9月雷曼兄弟轟然倒下的情景何其類似;儘管引爆事件的主角不同,一為國家,一為企業,但其衝擊、政府決策態度及政策選項卻如出一轍:同樣都引發金融市場“獸群攻擊”的連鎖反應,同樣是在救與不救之間猶豫不決,同樣是以非常規的財政、貨幣政策撒錢救市,市場也同樣立即報以掌(漲)聲,並逐漸恢復金融秩序。那麼,循著這樣的軌跡,也就不難預見,歐債危機緩解之後的調整,會對台灣、亞洲甚至全球帶來那些經濟影響。

  首先,還是回到希臘危機的起源。表面上,希臘是被沉重的短期債務及龐大的財政赤字壓垮;但希臘會落至此一境地,還是因為加入歐元區後,失去運用利率、匯率雙率政策以因應自身經濟需要的彈性,轉而在不需一體化的財政面放縱。這是歐元區德、法之外的經濟弱勢國家的共同難題,也是希臘危機終將傳染的根源所在。因此,歐盟設立近兆美元的穩定機制,或能防止區內高負債國家遭到攻擊,為財政整頓爭取時間,但若區內成員的強弱經濟結構無法拉近,例如德國創造更多需求、希臘賣出更多商品,危機仍可能一再復發。

  再者,這樣的結構調整,也可能掐熄初見復甦之苗的歐洲經濟,甚至陷入更深的衰退,進而牽動高度依賴對歐出口的亞洲經濟表現。以中國大陸為例,去年對歐盟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比率達19.7%,因而歐洲經濟若不幸發生二次衰退,或需求因結構調整而內化,大陸必受衝擊;至於台灣,近年直接對歐洲出口比重雖僅略高於一成,但經大陸轉往歐洲的份額不低,因而也會間接受到影響。

  實體經濟的調整效應外,亞洲還須嚴防全球資金再次重分配的資產泡沫風險。在希臘危機惡化前,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已出現經濟成長過快、國際熱錢湧入、房市資產價格飆漲、通貨膨脹蠢動的警訊,亞洲央行正為貨幣政策的退場如何不傷及復甦幼苗而苦思良策;如今,歐洲的積極救市方案勢必再度打亂亞洲政策制定者布局,因為歐美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已讓亞洲為熱錢所苦,歐盟新方案形同宣布現行寬鬆貨幣政策將持續,甚至還將注入更多流動性,其無論推升亞洲資產價格或導致亞幣升值,都非亞洲央行所樂見,也將是更艱巨的挑戰。

  此外,歐盟大舉救市計劃應可暫平歐債危機,但歐元的命運依然是未解的懸念。歐盟的集體行動明確宣示了穩定歐元區經濟及維護歐元的決心,但也破壞了歐洲單一貨幣的獨立原則;區內經濟體發展不同調,亦讓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歐元區政策治理及財政紀律的不確定性,不只令廣納新成員變得困難,還可能引發既有成員出走,歐元區解體並非危言聳聽。樂觀來看,希臘事件也可能促使歐元區改善制度缺陷、強化制度維護,既是歐元的危機,也是歐元的轉機;而歐元命運將牽動美元、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變化,更是動見觀瞻,需要高度關注。 


    相關專題: 希臘債信危機延燒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