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徐光啟-利瑪竇兩位文化先驅的文明對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5 00:05:42  


 
  400多年前,利瑪竇開啟了徐光啟的新視野。然而,我們必須說,若沒有徐光啟的展臂歡迎、研究熱情、有疑必問,為利瑪竇解釋中國人的思考模式,並指出文化珍寶何在,亦無法造就史上的利瑪竇。所以,這個紀念日,包括我們“利徐學社”的成立,不但幫助我們思考中國在全球化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而且敦促著我們進一步思索:在當今的年代,如何拓展別具意義的文化交流。

  王生洪(復旦大學前校長、教授):當我們今天在此追憶這兩位文化先驅時,亦不應忘卻利瑪竇身上一些珍貴的細節。比如,只身來華之初,利瑪竇為了更好地尊重中國習俗,他削發、穿僧裝,自稱僧人,並稱自己的居所為“仙花寺”。後來,隨著他對中國國情的逐步了解,他認識到,要進入中國的上層社會,得到知識分子的認可,首先要成為儒者。於是他又蓄須留發,改穿儒服,熟讀、研究儒家經典,後來被稱為“西儒”。也就是說,作為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國,成為中國人”。利瑪竇之所以能被中國社會接受,並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同其十分尊重中國的文化和國家的尊嚴不無關係。

  主持人:在我們今天身處的這個全球化年代,溝通似乎輕而易舉,但這並不直接意味著高質量的跨文化交流。這背後的關鍵何在?

  米歇爾.康德蘇:學習與溝通的快捷方式,有時反而會傷及交流的質量,甚至會造成雙方的誤讀。這正是今天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正在遭遇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利瑪竇與徐光啟的例子仍值得今日的我們效法:友誼是對話的起點與果實,但對話必須建立在追尋真理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如果我們不能滋養這種精神,並嚴守平等的夥伴關係,我們將無法面對形塑我們共同命運的挑戰。

  主持人:當前,全球面臨的各種問題複雜且縱橫交錯,您曾把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比作“海格力斯與七頭蛇怪之間的較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