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關係應避免“期望落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8 10:01:14  


去年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爲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舉行歡迎儀式。
  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15日載文《中美關係應避免“期望落差”》,文章說,法國總統薩科齊的高調訪華,不禁讓人聯想起奧巴馬去年的訪華蜜月期,以及今年年初中美關係的起起伏伏。外交看來永遠是為內政服務的,奧巴馬與薩科齊對華政策的變化無常,似乎正說明這一點。 

  對於年初遽然緊張的中美關係,大致有兩種解讀。中國方面認為美國政府公然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接連在對台軍售、接見達賴以及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發難。美國朝野上下則認為中美關係的緊張緣起於中國國力的增強。奧巴馬的對華政策與其前任無實質的區別,但崛起的中國卻開始挑戰這些政策。一時間,華盛頓上下再次彌漫起“中國威脅論”。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是問題的關鍵。中美關係之所以在年初急轉直下,原因在於雙方都經歷了一定程度的“期望落差”。所謂的“期望落差”是指當現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所產生的心理落差,而這種心理落差常常導致過激或冒險行為。在國際政治上,這種“期望落差”常常會導致外交危機。

  首先,奧巴馬上台後對華期望值過高。奧巴馬宣稱實行ABB(Anything But Bush)——“去布什化” 政策,對內推動醫療改革,對外緩和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但由於金融危機的惡化,以及伊拉克政策上的不力表現,奧巴馬上台後面臨內外困境,支持率一度下滑。對華政策因此成為奧巴馬外交上寄予厚望的突破口。奧巴馬延續了布什後期以合作為主的對華政策,並希望在貿易逆差問題上有所突破。貿易逆差一直是中美關係的痼疾。無論誰當總統,每當美國經濟下滑,失業率增加,貿易逆差便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奧巴馬的訪華並沒有達到所希望的預期,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奧巴馬乘興而來,卻掃興而歸。美國朝野上下對奧巴馬對華政策的批評頓時此起彼伏。原本支持奧巴馬的《紐約時報》,都調侃奧巴馬的北京之行“僅僅收獲了一件(印有長城)體恤衫。”在這種“期望落差”的衝擊下,為緩解國內壓力,奧巴馬年初開始對華重新拾起了大棒,中美關係也重起波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