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的稀土礦山。(資料圖) |
稀土在現代工業中有“工業味精”之稱,廣泛應用於電子、IT、機械、能源、環境保護等重要領域,尤為引人重視的是其在國防、軍工、航天等領域的巨大作用。為此,美國媒體甚至評論中國掌握著其尖端武器的命門。
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占全球稀土資源的41.36%。很長一段時間,全球的稀土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同樣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法國等早已主動封閉其稀土礦山,依賴進口中國稀土,日本甚至已從中國進口了可供其多年使用的稀土儲備。
對於戰略物資稀土,西方國家的做法顯示了其長遠謀略。但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中國的稀土生產長期供大於求,稀土價格也一直在低位運行。據徐光憲院士介紹,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的稀土價格比1990年價格下降了55%以上。
為此,徐光憲曾聯名十餘位院士於2006年上書決策層,要求保護正在低價流失的稀土。此次上書很快得到了批復,並由國土資源部實施限產計劃,限制稀土年產量維持在8萬噸。在中國限產預期下,稀土價格在2006年開始回升,最高價格達到2005年的3倍。伴隨著限產計劃,政府又做出了限制出口、行業整合等努力。
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在徐光憲院士看來,這一輪稀土保護行動已宣告失敗:2009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又恢復到1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市場10萬噸的需求;外資企業紛紛在內蒙古等稀土產地設廠,購進原材料做簡單加工後再出口,繞過中國政府出口配額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依然有90%來源於中國;而稀土的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與徐光憲預想的價格水平相差5~10倍。
價格低估自然引發資源的大量外流。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其實都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長期從中國低價進口,根本沒有考慮中國開采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環境、資源等成本。
張安文說,目前中國的實際稀土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
期待強勢整合
5月13日,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業准入條件》開始在網上公示,征集稀土行業的修改意見。4月20日,《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在環保部通過審議。分析人士認為,這兩項政策將會限制一部分產量的釋放。
同時,國土資源部主導的稀土戰略儲備工作也正在推進中。包鋼稀土在內蒙古政府支持下已經宣布了儲備方案,擬興建5個稀土儲備設施,總儲備量為2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