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舊金山,從1月份起,就陸續發生華人無故被毆,乃至死亡事件。4月16日下午,59歲的俞恬聲到奧克蘭市逛街時,無故遭兩名非裔青少年拳腳相向,後不治身亡。
這些悲喜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華人來到美國這片土地上,秉持了許多中華民族沉澱了上千年的美德。在學校裡,他們名列前茅;在職場上,他們勤勞付出;在社會上,他們奉公守法。“模範族裔”並非浪得虛名。但是,正如奧巴馬指出的,一般人往往會陷入“模範亞太裔”的迷思,而忽略了亞太裔在美國面臨的種種困難與挑戰。5月24日,奧巴馬在對亞太裔的演講中特別提出,亞太裔為美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如華工為建設美國鐵路歷盡千辛萬苦,但許多亞太裔遭遇語文障礙、仇恨、歧視,以及其它多重不平等待遇。
但換一個角度看,除了來自外界不公和歧視,華人自身的弱點也必須正視。在姚宇事件上,我們可以看出,“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的觀念,主宰了那些旁觀者和過路者行為。
固然,在美國這片土地上,對“見義勇為”有不同的定義。美國並不主張個人冒生命危險,去“見義勇為”。但是,如果認為美國社會鼓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是片面的。在法律層面上,美國許多州有“見義勇為法”(《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保護“見義勇為”者免於受到惡意訴訟。在社會層面上,美國人積極參與社區包括安保在內的活動。許多社區的“鄰里守望”計劃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在哲學和思想的層面上,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正是美國的傳統和優點,是一個公民社會的前提。19世紀中期,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其傳世之作《民主與美國》中盛讚美國人,認為不是個人主義,而是人與人之間根基於相同目標的團結合作,能將美國建立為一個更理想的國家,也能因此而建立起一個公民社會。這是美國社會與歐洲社會最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