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的青島新城區,也是經常“開腸剖肚”。而現在,吸取德國經驗的青島市規定,在城市管理上搞協作制度,一旦有某條管線需要施工,市政工程養護管理部門會發出公告,要求所有地下管線經營企業前來登記施工計劃,詳細說明施工時間、施工方法等,開挖後,至少5年內將不准在該路段再次施工。
但是在姜言正看來,某種程度上,德國經驗今天是無法複制的,“德國人的主要特點是慢工出細活。但是如今的地下管材標準化程度更高,材料都是工廠化生產。施工的只管挖渠,直接買好管道填埋,施工周期短。而德國人是完全就地取材,用人力鋪設石頭暗渠的做法,今天顯然不太可能。”
“評判市政建設孰優孰劣,離不了社會背景的具體分析。”青島市排水管理處的劉魯峰,也認為現在不能照搬德國經驗。
德國人當初的設計容積率是20萬人口,1930年代青島人口達到35到40萬,而今天,青島人口已經突破了700萬,市區人口更是超過250萬。而另一方面,德占時期,地下只有一種污水管線。現在的城市,一條街道上已經至少分布7條專業管線,要負責污水、雨水、自來水、電信、有線電視、燃氣、供暖、電力、網絡等。
“當年德國人時期,地下只有一種污水管道,想怎麼鋪就怎麼鋪。如今的人口密度已經非當年可比了。”對此,劉魯峰不無感慨。
(文章來源: 南都周刊) |